這聲音的來源,前幾年都是由祭天台百位鼓手齊舞鼓錘所生,分為“振航”“齊威”“順風” 三場進行擊奏。京都居民每年都能有機會參與此盛典,對此鼓聲的評價,在民間來回傳遞幾年後,漸漸形成一個慣例,大家都統稱其為“振威鼓”。
說得通俗點,就是大船將要駛入浩瀚大海之中,航行路上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磨難,所以在出發之初,要弄出點聲威陣仗,催膽壯行,鼓舞士氣。據說百名鼓手實際隻有九十九人,因為其中有一位參與者不能稱之為鼓手,而正是當今天子,陛下也親自卷了袖管揮鼓錘呢!
但今年的“振威鼓”讓所有看客都感覺到了些許不一樣,那不是鼓聲,而是比較接近於過年時燃放春雷的聲音,並且祭天台上每響一聲,都會“騰”一下翻飛出滾滾濃煙。
這看起來似乎就是春雷炸響的效應。春雷應春啟,似乎還很合事情本身的美好寓意,但看台上的百姓都不是瞎子,過年放的那種春雷,都是擱在地上,點著引線,雖然這種超大份額的爆竹的確可以發出類似今天在海邊聽到的這種巨響,但是在爆炸後,還會留下一地紙屑。
而圍觀眾人即便隻聽響聲,也可估算出,祭天台上至少炸了百餘枚春雷,雖然說祭天台占得位置極高,在它以下的其它看台上的人,無法看見上頭台麵上的情況,但海邊是不停的有風啊,如果祭天台上有滿地的紙屑,不會一片也吹不下來。
而且更離奇的是,每次春雷一響,祭天台上就會斜斜向天空投射出一種發亮的東西,近乎就是春雷爆炸的那一瞬間,發出的光亮。
但……這豈非把春雷扔上天空才炸?
這真是……太古怪了!
令圍觀眾人覺得古怪不解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看不見祭天台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隻能聽見聲音,以及類似春雷的東西爆炸後殘留在天際一閃即過、難以捉摸的痕跡,無法推測那發出令海岩都為之震動了的聲音,發聲原物究竟是什麼。
警示第一聲的周期很長,因為船員登船,不止是指人上船,還有幾隊馬匹。當看著幾組駿馬從海岸不遠處奔馳過來,並且十分自覺的分成幾股上船,站在觀景台上的莫葉不禁呆了呆。
然而此時她找不到葉諾諾,看台上人潮浮動,早把一起來的幾個人擠得不知道腳該往何處站了。她找不著人問,也就不明白讓馬上船的意義何在。她隻看見,隨著這一幕的出現,看台上所有人的精神都激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緊接著那轟耳欲聾的聲音就在頭頂炸響。
莫葉隻覺得腳下踩著的硬石地基都被震動了,初時恍惚有種感覺,它們搖晃著將要墜下海去,但又見站台上的所有看客似乎都絲毫不擔心,並且還有人在微微晃動的看台上跳躍著,近乎想撲到巨艦上,以求與整裝待發的巨型商艦、以及一眾船員們一起出海,參晤一下汪洋大海深處的景貌。
當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平民百姓觀看海景的站台,臨海的那一邊都築架起了高立密織的圍欄,即便是憑成年人的身高想越過去,至少也要先往上攀爬一步,但以此時圍欄內的擁擠情況,別說想躬著背做出攀爬動作了,就是想穩穩站在原地一小會兒,身軀都要被激動的人群擠得左右搖擺。
莫葉好奇地伸指頭敲了敲,即便敲擊的聲音已經被四周人海裏傳出的各色呼喊聲覆蓋,但那輕微的回震感遞入手指皮膚,還是不難感受出,那異常冰冷堅硬的圍欄,實為鐵鑄。
那些鐵柵欄可能是空心的,但也絕非人力就可以推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