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打尖(2 / 2)

城郊客棧都儲備有馬車,聘用固定數量的馬夫,供旅客雇傭。這類客棧,有一半的營業利潤來自租派馬車的收入,這是內城客棧受限馬律令的約束,而難以做到的領域。

高潛領著自家的三輛馬車行出北城門,就一路向北而行。半個時辰後,他們就來到地處北郊的登風客棧打尖。

近城城郊客棧的經營,經過幾年的培養變化,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固定的係統。京都湖陽靠近東海,隻有南、西、北三麵城郊有此類型的客棧駐紮。而有代表性的三家客棧,其實都是同一個大商賈名下的產業,登風客棧便是這三甲其一。

出城北走、或者由北而來的旅客大多會選擇在此處暫停。有時候沒趕上城門關閉之前進城的旅人,也會折返到此處客棧歇一晚。登風客棧的生意一直很紅火,而客棧自身卻沒有因此而店大欺客,掌櫃的很有頭腦,但將這份頭腦全用在老實做生意的事上。

生意要做得紅火又長久,信譽的堅持很重要。

除此之外,因為臨近全國權力的中樞,而當今天子又是個很在乎商道的人,所以除了在國策上給予商人多方麵支持,對商業行動的管束力也是很明正的。受此精神影響,除了內城各大商行嚴厲肅清商行風氣外,周邊區域內的商行亦是如此。

登風客棧的幕後大老板,實屬京商之一,對於這一點的自律,也是做得極好的。

因為高潛隻是要路過這裏,暫為停歇,於是被客棧夥計招呼在店外的棚區歇腳。三輛馬車沒有駛進客棧後的草舍停放,隻是原裝不動的靠在棚外的官道邊上,以方便等會兒即時啟行。

客棧的主樓修有兩層,雖然不高,但占地很闊,內裏大約有上百間客房,但一般情況下,無需住店的客人在外頭的棚區歇歇也就夠了。客棧有兩麵棚區,背後的棚區相當於馬廄,而正麵向著官道修建的棚區,則意義大不一樣。

說是棚區,隻是因為這個區域沒有修封閉牆,隻有由數百根粗壯的木柱支撐起了一麵遮陽避雨的平頂。這平頂並非由茅草搭建,而是勻稱的鋪了一層灰瓦,瓦頂的下麵收拾得齊整幹淨,桌椅齊備,一點也不亞於室內大廳。

當初建設這片棚區時,負責人是經過周詳的觀察和考慮的,這樣古怪的建築特點,也是因旅人的特性潛移默化而成的。

高潛跟一名車夫坐在棚下的桌邊,一邊喝著熱茶,一邊漫無目的的看向四周。或許是因為正值午飯時間,也因為京都東海岸的海運即將起航,來觀禮的遊客為之增多,瓦棚下布置的百餘張飯桌,落座率已有了六、七成。

這些客人,大多都是帶有包袱,或者一些貨品。靠外圍一桌上坐的幾個大漢,就將串成一串的幾隻山雞,幾條煙熏過的獸腿和一張鹿皮隨手丟在腳旁,看樣子應該是準備帶去京都,在人多的地方換些快錢來。好在棚區位置寬闊,他們這樣隨意置物也不會影響別人行走。

更遠一些的一張桌上,正在吃飯的幾個客人似乎並非本國人。

這一桌人的衣著打扮與本地人有著明顯差別,而數人當中雖然有男有女,但身上都擦染了氣味古怪的香料。在沒有修牆,空氣流通性極好的瓦棚下,這種不知是香還是臭的氣味都能停留不散。

離得稍遠的其他食客當中,都還有頻頻扯眉者,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香料。還好這幾個外域人沒有坐到室內去,否則這種香料的味道會顯得更為刺鼻。

除了這項古怪以外,他們的飯桌上餐盤裏盛的食物,沒有一樣蔬菜,並且肉食都是整隻的烤雞和整塊的羊腿,連鹵牛肉都是結實的一塊,沒有切割就上桌了。這種進食結構,很容易讓旁觀者將他們與傳言中生活在極北之地的某些狂人部落掛鉤。

他們也不用筷子,就那樣用手捏著肉塊撕咬進食,隻管自己吃得酣暢,倒不管肉汁和油水濺得桌上滿是。在他們的周圍,都沒有客人落座,應該是大家都有所覺察,又有些防備著搭理這些人的緣故吧。

高潛收回目光,四周的人事物在他眼中已經有了一個大概輪廓,當然,他觀察這些,不是抱著欣賞各地民生特色的心態,他隻是很在意於這些人當中會不會存在危險因素,觀察的結果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