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 章 借力(1 / 1)

“青黃卷平洲”如願降下甘霖,陳安之因要結識仙學仁,所以讓青牛帶路,準備去敲仙學仁的竹杠,哪知一進長史府卻見仙學仁愁眉苦臉,一副生無可戀的模樣,隻有一位師爺熱心招待,一會兒添茶一會兒倒水,也不知道從哪裏弄來了了茶配點心。陳安之終於按耐不住的問道:你們家老爺這是怎麼了,難道是雨水下的不夠?師爺忙笑道:哪能呢!這雨下的剛剛好,大小河流各處湖泊都儲滿了水,既沒有衝垮房屋,也沒有淹沒良田,最合是沒有了,就跟買的一樣,這些都要感謝兩位恩人給我們帶來了甘霖。

那你們老爺怎麼這副樣子,難道是家中有了變故?

回恩人的話,麻繩專挑細處斷,苦難專挑苦命人。我們家老爺從出生就不順利,同樣是皇子,人家是大富大貴,我們家老爺是處處辛苦,這不剛剛卸下“青黃卷平洲”的旱災,朝廷立刻就來了聖旨。說什麼“青黃卷平洲”幹旱了三年,朝廷救助了三年,現在百業凋零,國庫虧空,皆因助力於“青黃卷平洲”的旱災,要我們老爺負全部的責任,還給了一個“舉國複興使”的虛職,其實一點用處也沒有。也是我們老爺心善,逆來順受,要依我說,幹脆辭去一切職務躺平,免受這些鳥氣。

仙學仁見師爺越說越不像話,怒喝道:狗才,平日見你機靈處處倚重於你,這才導致你狗膽包天,如今竟敢詆毀皇恩,今日我也不責罰你,你走吧!

師爺見仙學仁動怒竟要趕走自己,自然聲淚激流,一邊述說共同的遭遇,一邊開淚求恩,真是聽者心傷聞者流淚。

陳安之見這主仆二人情深,自然不願看到二人就此分離。大人不必動怒,我看師爺也是好意,不忍大人半生愁苦。我聽說王朝興旺必有賢達之人,我看大人定是天選之人,才有苦祿纏身。

師爺驚奇的問道:向來都是福祿纏身,這苦祿纏身又從何而來,還請賜教?

這可把陳安之給問住了,原本說苦祿纏身,乃是取自“身不苦則福祿不厚”之意,哪知道師爺是個學究,沒有往這邊取意,如今再往這邊解譯,就顯得自己庸凡。隻能反問道:請問師爺,一個王朝興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師爺信心滿滿的說道:那當然是邊境安定,吏治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了。

那麼請問師爺,這三者那個最難呢?

師爺撓了撓頭說道:吏治清明百姓自然安居樂業,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家強盛,國家強盛自然邊境安定。

照你這麼說,現在邊境安定就證明國家強大了,國家強大了,百姓自然安居樂業,,百姓安居樂業了吏治自然清明了,那麼你家大人還有什麼苦惱呢?

師爺照樣撓了撓頭卻說不出一句話來,隻是重複著,這、這、這。

陳安之也不跟師爺繞彎,而是直接說道:其實你說的都對,但那隻是大方向的綱領,但從微處究出,吏治無法全部清明,百姓也無法全部安居樂業,隻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強大百姓才是站立的。

仙學仁也是第一次聽說站在百姓的立場談論家國大事,故而謙遜的問道:那麼恩人有何高見呢?

高見不敢當,隻是就事論事罷了,現在王朝基本以農耕富國,依靠人工耕種效率就低,再經過層層盤剝,耕種者自然食不果腹,那麼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演變,農耕技術幾乎沒有進步,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王朝重視人際關係的發展卻輕視技藝的發展,如果一個王朝沒有為人類進步而努力的打算,那麼這個王朝注定停滯不前的。

仙學仁激動的說道:請恩人教我。

在離此地三千裏處,有一座山,名為“仙萊山”,此山有一群修仙者,向來為朝廷抓妖驅鬼,大人何不利用他們的仙術提高生產力呢?

這下子換仙學仁抓耳撓腮了,生產力該怎麼提升呢?

簡單的說吧!比如這次“青黃卷平洲”幹旱,那麼借用仙術就能下雨解決問題了,再比如說磨豆腐,磨豆腐至少需要一人拉磨一人放豆,借用仙力就能使石磨不停地轉動,隻需要一個人不停地放豆,這就能節約人力提高生產力。

那麼能否請恩人將這些仙人請來呢?

這我就做不到了,這些人敬畏權力,我這等草野之人他們自然看不上也說不上話,但隻要大人以“舉國複興使”號召,他們必然無往不前了。

既然如此,還請恩人留在此地為社稷發展謀劃,我這就前往“仙萊山”請仙人助力。

大人請便。

有了仙力的加持,仙萊國開始了工業的轉變,效率的提升好像也沒有減輕尋常百姓的痛苦,以前受饑餓的折磨,現在受欲望的折磨,受苦成了人終身的使命。那麼是誰創造了這條天規,究其底是愚蠢,是愚蠢造就了惡,是愚蠢造就了強權,當善被分割成個體時才出現了人吃人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