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圖上的臥龍江(1 / 2)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除卻沿海城市,內陸各級政府也緊跟國家政策,探索改革開放,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1988年,“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得到了上麵的認可與推廣,一時間各大農村掀起村村通公路建設的熱潮。

清源市市政府會議廳,一場關於農村道路建設問題正在被深入討論研究。

因為交通問題,人民有病難醫,很多人不幸逝世。

這些報告中的文字就像針一樣,紮在領導的心上,他們深刻知道,修路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

此次會議著重指出,清源市必須要修路,將路修到每一個村,為人民修一條生命之路。

此後,清源市如火如荼的開始了村村通工程,其目的就是保證每一個村,都有一條水泥路可以通向外界。

這條路不僅是致富之路,更是生命之路。

10年後的政府辦公室,兩位領導正在碰頭,商討關於臥龍縣的問題。

臥龍縣因東邊的臥龍江而得名,下轄九個鎮,其中臨江鎮最為困難,其困難的原因就是因為其地勢複雜,緊挨著臥龍江,交通非常不利。

這次雨季來臨,江水來的凶猛異常,跨在江水之上的鐵索橋已經被淹了,但是依舊有村民不顧危險的去渡江,導致了八人死亡的慘事。

“三十多公裏,沒有一座像樣的橋梁,是我們做的不到位,才導致了這場慘事!”市一把手看著眼前的地圖,痛心疾首道。

“老李,我們也曾商量過,要在這臥龍江上選一處造橋,但是這裏麵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不論是技術,還是資金,都有困難!”安二把手安慰了一句,他又何嚐不難受,這是他們市積累幾十年的大問題,一直因為資金與技術問題,有意無意的忽視這個縣。

而老李才調任過來一年多,主抓經濟,並不是太了解臥龍縣的臨江鎮,隻是聽彙報過,並沒有實地到臥龍縣的臨江鎮考察過。

“我記得十年前,老領導說要為每一個村,修一條生命之路,如今,每個村都有一條像樣的路了,但是我們這個市,還沒有一條像樣的,通向隔壁鄰居的路,我覺得就可以選址在這個臨江鎮,修一條路,一條大路,一座大橋,直通武江市!”老李半趴在桌子上,左手推了推眼鏡,右手手劃過那一條臥龍江,他發現這個臥龍縣的臨江鎮,正是通往武江市最佳位置的鎮區。

“老李,這件事我曾經提過,但不論是財政還是交通部門,都有畏難情緒,要不我們組織一個研討會,將各個部門的人都叫來,一起商量一下?”安二把手也仔仔細細的看一看地圖,建議道。

“嗯,這是大事,需要各個部門,各位同誌的全力配合!”

這場由清源市牽頭的項目,經過了三天的內部爭論,又經過一周與武江市市政府的商討,上報給省裏,省領導的批複是:戰勝臥龍江,為人民搭起一座致富的大橋來。

1998年六月,洞庭湖與鄱陽湖連降暴雨,長江流量迅速上升,至六月二十五日,江蘇省沿江潮位全線超過警戒水位……

東海市測繪院因為全境降雨,所有測繪人員停工。

六月底,測繪院召開技術會議。

測繪院院長,羅時龍,年近五十,微胖的身材,著一身藏青色襯衫,帶著眼鏡,坐在會議廳的最前方,盯著掛在遠處的兩幅地圖。

等眾人來的差不多了,他喝了口茶,緩緩道:“小唐呢?”

“肯定昨晚去幹什麼壞事去了!”陳海鬆開玩笑道。

小唐,名唐立國,二十有四,來測繪院工作了四年,長得俊秀,很有女人緣,同事們沒事就拿這個開玩笑。

“你這個師父怎麼沒跟去啊?”羅院長別有深意的笑道。

“我要是去,還能不把你羅大院長拖著?”陳海鬆笑眯眯的說完,也看向遠處的兩幅地圖。

“你們先看看遠處的兩幅地圖!”羅院長挑了挑頭,示意大家夥看過去。

“清源市?武江市?沒聽說過!”靠著地圖最近的孔為民好奇道。

“你就是平原上的青蛙,想不想跳到山上去看看風景?”羅院長說道。

“啥?院長的意思是讓我出差?還是山上?我不去!”孔為民頭搖的跟撥浪鼓似的。

幹測繪的都知道,在平原地區幹測量已經很累了,在山區,那就是玩命!

“你又沒老婆孩子的,咋滴不能去?跟那個小王和好了?”羅院長問道。

“雖然我長得醜,但是我才不想將就呢,祖國的大好河山需要我!”孔為民又說出了自己的經典話語,這話在他入行不多久,便已經刻在了各位同事的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