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標題釋義(1 / 1)

眾所周知,古代孔聖人有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翻譯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三十歲應該要能夠自立,四十歲就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所謂自立,首先是人格道德上的自我認同,還有就是對社會萬象道德觀上明確的是非判斷力。其次就是經濟上的獨立,做事花錢不再依賴於原生家庭曾經的供養,一定意義上也是擺脫了原生家庭對自己行事上的一切束縛;甚至有一定的能力反哺原生家庭。

所謂不惑,四十歲的陶淵明棄官歸隱,說出了“今是而昨非”的名句。說的是人過了四十以後,其觀念變化歸納有十大不惑。

第一個不惑,是突然意識到行政事務的繁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小人物,而以前可能一直覺得自己將來是要大事的了不起的大人物。

第二個不惑,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後,突然戀起家來;也就是鉛華洗盡之後,家才是我們每個人最向往的地方。

第三個不惑,是包容一切,或者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以前可能就會對很多看不慣的事情憤憤不平。

第四個不惑,是明白了世界是殘缺的,美是殘缺的,世界上永遠沒有圓滿;而以前可能往往追求事物的完美無缺。

第五個不惑,是不再盲目迷信權威,明白人跟人差不多,許多“勢”是做出來的,如果自己願意,或許自己也可以是某個領域的權威。

第六個不惑,是明白了人類煞費苦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還有許多有懈可擊的地方。

第七個不惑,叫“敢言”,或者叫“童言無忌”,總覺得人應當說真話;以前總是心裏想著嘴上不敢一下子說出來。

第八個不惑,叫“承認一切都有定數”,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

第九個不惑,是打破了對異性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的人是沒有的。

第十個不惑,是“念舊”,懷念那些舊人、舊事和曾經給你幫助的朋友。

當然,最大的不惑是明白了要抓緊時間做事了,因為時間於自己已經不多了也就是日影西斜之下的“窘迫感”。深感再沒有時間給自己左顧右盼了,不然人生就要後悔了。所以就 應該加快自己的腳步,朝著自己選擇的方向堅定地去走,而不應該尚有疑惑。

本文筆者也已是四十的過來人,雖然沒有陶淵明的灑脫,或者說還沒有陶淵明灑脫的資本和能力吧。不過回首看看,自己的確剛好做到了三十而立,也算是可以值得自豪一下了。可是眼下明明已是四十之人,卻心中仍是疑惑重重......

首先有 疑惑的就是自己所依賴的立身之業是否真的是正確的?其次是自己枕邊之人真的是可以共度餘生之人嗎?還有現代文明發展的幾何式倍速,也是讓我感到自己的作業節奏是不是太慢了......

心中疑惑重重,自然會在閨蜜小聚時說起,一說大家情況都差不多,所以就想著把我們幾個自己的故事寫出來,以供大家同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