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占據中原之地,北邊有兩大強國秦國和晉國,三雄爭霸。西邊有一眾小國,他們大多以佛教為國教組成聯盟也是楚國心腹大患。南邊還有一個夜郎自大的南詔國和一個表麵順服其實陽奉陰違的大越國。
本來楚國國勢強盛,是所有國家之中最強的。奈何在傳到第十二位皇帝楚懷帝也就是當今陛下的父親時,發生了震驚諸國的永昌之變。
當時楚懷帝好大喜功不聽良相屈原的勸誡,親身涉險會獵諸王,結果被秦國抓為人質。秦晉二國攜手攻楚,由於未立太子,楚懷帝諸子奪嫡群龍無首,東都都被晉國攻下。群國見此機會接連群起攻楚,大楚危如累卵大廈將傾。
丞相屈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冒死出使秦國遊說秦王。秦國因為晉國已經占得先機,怕中原被晉國攻下,提出割北方重鎮燕雲十六州來換取秦國退兵。幸得屈原極力抗爭,舌戰群臣,即使秦王以性命相威脅也怡然不懼守得氣節。最後楚國得以以燕雲十州之地換來秦國退兵,秦王惱恨丞相屈原,將他烹煮油炸與群臣共享,一代良相慨然赴死。
雖秦國退兵但還有其他諸國,楚國依然風雨飄搖,先太皇太後女中豪傑,於此危難之時助楚懷帝第三子楚威帝登基,改變楚國一直以來以文抑武的國策並鼓勵女子參軍,還允許豪門世家起私兵勤王。
雖開始被諸國打的捉襟見肘,但盡起全國之兵又亂世良將輩出,群星閃耀,四大名將名震諸國,逐漸穩住局勢,形成了現在的楚國之地。
但經此一變楚國國勢急轉直下,勉力支撐。還形成了許多的軍閥、節度使,朝廷能真正掌控的土地已隻有三分之一。
先帝楚威帝雄才大略欲中興社稷,禦駕親征晉國,親上戰場殺敵斬首數十,全軍大受鼓舞,取得大捷一路攻城拔寨直望東都。
但就在此時楚威帝巡視水軍落水而死,中興戛然而止。有人說是威帝提升武將的地位威脅到了那些文臣被陰謀而死,但沒有結果。
先太皇太後為了穩定沒有徹查,立威帝親弟即楚懷帝第七子為楚烈帝,當今陛下上位後為拉攏文臣廢除了文人的稅收。
在先太皇太後英明的國策下楚國女子也頂半邊天,四大名將中有多達2位是女子。
四大名將分別為陳國公嶽武穆,定國侯梁紅玉,燕雲六州總都督袁都督,宣威將軍武勝男。
割據大軍閥有南方的陳氏、王氏,西邊的李氏、韓氏以及東邊掌管水軍的鄭氏。節度使就更多了,大的掌握小半個省數府之地,小的也掌數縣軍政大權。
朝廷要不是還掌控有錢糧大省江浙兩省,君權將更加衰微。當今陛下崇尚平衡,朝中主要分為3派,第一派以丞相秦檜為首文臣為主是為左派,主張休養生息,給秦晉上貢以錢財保平安。第二派以陳國公嶽武穆為首武將為主是為右派,主張收複失地,迎楚懷帝回國。第三派以國師杜甫太師李白為首是為中立派。
除了這些勢力之外還有一股宗氏勢力實力雄厚,那就是南都留守吳王一脈。吳王是楚懷帝第五子,帝位競爭的失敗者但他很有才能,頗具野心,握有數萬兵馬,窺視帝位。
現在的楚國內憂外患,再加上楚烈帝聽信袁都督5年滅秦的海口,每年撥數百萬兩白銀用以重新構築燕雲六州防線並對秦國用兵以報父仇,再加上免除讀書人的稅賦,楚國財政艱難,隻有加重百姓稅賦,百姓活的困苦,民心漸漸喪失,隻能靠武力強行鎮壓來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