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說,人生有三苦:早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這三苦,無論是哪一苦,都裂人心肺。而這三苦,爺爺都經曆過。又有人說人生有千百般滋味,我想,這其中滋味爺爺也是嚐得最多的一個。這一切,還得從爺爺的出生說起。
爺爺出生在一九三七年,這一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國共兩黨都有著自己的管轄範圍。那時,曾祖父是國民黨管製下的一名堡長。雖然戰火未殃及這個偏遠的小山村,但是在十多年後,國民黨戰敗,曾祖父的身份就給一家人帶來了無窮的苦難。
那一年,爺爺十二歲。他是家中的長子,在他之後,還有一個弟弟,三個妹妹。其中最小的妹妹當時才十個月。隨著“批地主,鬥官僚”口號的喊響,曾祖父被卷入了這場鬥爭中。解放初期,人的成分分好多種,如地主,佃農,貧農等,其中佃農,貧農可以受到良好的待遇,算好的成分,而地主,官僚則被定為剝削階級,不管你有沒有真的剝削過人民,那都是要受到批鬥和改造的。那段時間,甚至許多人以自己是貧農為榮,紛紛跳出來參加到批鬥和改造地主官僚的鬥爭中。曾祖父是國民黨的堡長,不僅算地主,還算反動派,在鬥爭中就格外礙人眼。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曾祖父為人不錯,從沒做過對不起大家的事,但在當時那樣強烈的思想風氣下,大家都忘記了一個人的本性,隻記得他的成分。
批鬥曾祖父時,曾祖母也難逃一劫。甚至有時,爺爺他們幾個孩子都必須去受教育,說是他們的地主成分太深,連小孩都必須接受改造。就這樣,白天,曾祖父曾祖母被安排去勞動,晚上就被送去批鬥。爺爺兄妹幾個經常抱著十個月大的小妹妹跟著父母一起去接受教育。批鬥會結束了,他們會讓爺爺幾個孩子先行回家,留下曾祖父曾祖母說是接受更深刻的思想教育。無奈的爺爺,隻能帶著弟弟妹妹自己摸黑走回去。那時,是沒有燈的,爺爺他們隻能借著點點月光走幾裏的山路回家。爺爺說,他的膽子就是那時候被訓練大的。其實,那些人留下曾祖父曾祖母說是思想教育,但思想極端一點的積極分子往往會采取暴力行動,所以,那時候,曾祖父和曾祖母經常會帶著一身的傷回家。終於有一次,曾祖母因傷得過重,回家後又沒錢沒地醫治,在躺了三個月後,撒手人寰。曾祖父傷心欲絕,但無可奈何,隻能對外稱,曾祖母是生急病而死。
終於熬到鬥爭結束,積極分子沒收了爺爺家的房子,土地和大部份家產。曾祖父隻好帶著爺爺兄妹幾個另尋住處。在經過許多艱辛努力之後,曾祖父終於在大會堂後麵的一塊空地上搭起一間草屋,讓一家人得以安生。
那時,全國搞大躍進,集體生產,人們靠掙工分來分糧分衣。爺爺年紀小,地裏的工分掙不了,他就去幫生產隊放牛。可就在那一年,爺爺在一次放牛的途中,從山上摔了下來,摔斷了右腿,從此落下了終身殘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成了瘸子。往後,爺爺就點著他那條瘸腿和曾祖父一起挑起照顧全家的重任。爺爺說,那時他家本有隻大黑貓,黑貓的眼睛和皮毛都黑得發亮,後來因為沒有東西吃,被餓得滿山跑滿山叫,那叫聲讓人聽來感覺甚是悲涼。沒過多久,黑貓就餓死在了山上。有人說,那時的日子不是過,是熬出來的,那幾年因為少食物,許多人餓了就靠喝水來充饑,結果許多人死在了喝水喝出來的水腫病上。這些話是對的,爺爺就在這樣的煎熬下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