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起來,一放假就躺到床上,吃了就睡,像豬一樣。開學就高中了,高一的課本不用預習了?要不把你送到你大姨那裏去上個預習班?”
聽到這句話,於淼淼心裏湧起一股小小的煩躁。
在初三結束的這個暑假,她類似的話似乎已經聽了幾百遍。
“知道了,馬上就起來。”
她放下手裏剛看了一半的小說,慢吞吞從床上爬起來。
她不想惹媽媽生氣。
媽媽已經苦了半輩子,何必再讓她在她這裏受氣。
姥姥在媽媽16歲去世,姥爺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
家裏並不富裕,靠養豬和種菜賣菜為生。
那個年代,一個村子裏都不一定能出一個大學生。
即便如此,姥爺依舊吃苦送三個孩子上學。
他相信:“這些娃兒們上了學,學了知識,將來肯定有出息。”
大舅考上了研究生,村裏公費以他的名義給全村人放電影。
大姨考上了醫學院,在縣裏當了醫生。
隻有媽媽,因為實在沒錢交學費早早輟了學。
據她說,當時學費七角錢一學期,她因為七角錢哭了整整三天。
後來,媽媽跟著大舅來到城裏打工。
再後來,26歲年輕貌美的媽媽遇見了25歲長相帥氣但貧困的爸爸。
當時的她覺得:我在他最窮的時候跟著他過苦日子,他一定會一輩子對我好。
媽媽錯了。
家裏後來存款百萬,爸爸卻在她頂著太陽在工地監工的時候出軌,花光了所有積蓄,為了給別的女人買包。
他們離婚了。
從此,媽媽一個人,頂著一身病,供她吃喝,供她上學,陪她長大,從八歲到十五歲。
小時候,媽媽經常拿著她的課本對她說:“妞妞,我這一輩子吃了沒有文化的苦,你一定要好好上學,給媽媽爭口氣。”
一開始,她覺得媽媽說的對,要好好學習,要學習好,至少可以給媽媽爭氣。
所以,從三年級的暑假,她一直聽媽媽的話乖乖上補習班。
但在八年級下學期,這個想法變了。
陽光明媚的下午,她拿著年級第八的成績單回家。
其實她退步了,以前她都是年級前三的。
但她並不難過。
班主任找她談了話,她也反思了原因:這學期貪玩了。
下學期成績一定會回來的。
她有自信。
推開家門,她對著客廳的空氣喊:“媽,我回來了。今天我們放假了,有沒有做好吃的呀?”
往常這個時候,媽媽的回答會隨著廚房的飯香一起飄進她的耳朵和鼻子。
但這次,回應她的是一陣沉默。
媽媽房間的燈是亮著的。
她推開門進去,還沒來得及說話。媽媽就冷冷看著她,“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年級第幾名?”
她很少見這樣冷臉的媽媽。
媽媽對人一向和善,村子裏的人都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