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藤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初唐四傑之一,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氏檄》,作品集為《駱臨海集》。
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王之渙,唐代邊塞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鶴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湖北襄陽人,同王維並稱“王孟”,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
王昌齡,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觀摩詰詩,詩中有畫;味摩詰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讚王維之語。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翰林。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五絕《靜夜思》《秋浦歌》、七絕《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適,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境形勢、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有《燕歌行》《別董大》(七絕)。
崔顥,唐代詩人,所作邊寨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於鞏義市(河南),有“詩聖”之稱,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著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韓愈,字退之,河陽(河南)人,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溢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富哲理,膾炙人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邽(陝西)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還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遊記《永州八記》,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著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有“小李杜”之稱。
李商隱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無題》《夜雨寄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