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盆地內江,辛亥年間,民生凋敝,一片蕭瑟。
在縣城東北麵,有個場鎮,名為雙河場,場鎮東南方五公裏的山坡上,有一片開闊地,乃唐朝將軍薛萬徹戍邊屯軍之處,以鎮壓川南刁蠻好戰的僰人。當地人稱這座山坡為將軍山,將軍山背後,有一座寺廟,曰奉天寺!
山腳下的西麵,住著一戶富裕人家,男主人堯清雲,乃清末武舉人,身材魁梧,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又因其在資州武廟的比武大賽中獲得無數榮譽,深受當地人的愛戴,方圓幾十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堯清雲威望頗高,是本地舵頭,同盟會會員,參加了同盟會在資州羅泉鎮舉行的“羅泉會議”。
社會劇烈動蕩,風起雲湧。
為了鎮壓四川“保路運動”,端方由鄂抵川,進駐資州,隨後端方、端錦兄弟被嘩變新軍殺害,吳玉章在內江率眾起義。
內江,成為辛亥革命運動的橋頭堡。
堯清雲二子,後來鼎鼎有名的革命畫家堯文藻便在此度過難忘的童年。
堯清雲子女眾多,大兒子出生後,妻子堯王氏一連生下幾個女兒,直到快四十歲時,才迎來了第二個兒子。而此時,大兒子已成家立業。
堯清雲夫婦給二兒子取名堯文藻,又名星,有文章出彩之意。之後,文藻足下又添一弟,取名爵天,弟兄倆成為最好的玩伴。
從此,每天清晨,奉天寺外的古戰場上寬闊的石壩裏,就會有父子三人練武的身影。岩壁上,“將軍山”幾個大字在晨光照耀下赫然可見,仿佛唐初將領薛萬徹將軍在指揮千軍萬馬。
十一歲的堯文藻和七歲的堯爵天,就這樣走上了早上習武,白天學文,夜晚挑燈夜讀之路。
彼時的四川農村,連年旱災,經濟凋零,餓殍載道,堯家也日漸清貧。即使這樣,遇有災民經過村子乞討,堯王氏懷悲天憐憫之心,時常拿出家中儲藏不多的餘糧,煮上半鍋米湯施舍,讓文藻和弟弟親自送到災民手中。不僅如此,文藻還時常幫助村裏年邁體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幫助力氣不大的夥伴背柴回家。
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種子在文藻心裏悄悄發芽。
民生之苦難,少年文藻親眼目睹。在父母和私塾老師楊成竹的影響下,文藻漸漸的擁有了樸素的愛國愛民的人生觀。
楊成竹雖身居鄉野,但卻非凡夫俗子。思想開明,才華橫溢。可惜,科舉考試卻屢屢以失敗告終。
楊成竹見過世麵,對於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潮見解獨到。戊戌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的成功,無不讓楊成竹感受到時代的變化。在雙河場,楊成竹第一個剪掉辮子,隨後,跟隨他學習繪畫的堯文藻也向老師學習,剪下他的青蔥秀麗的發辮。
楊成竹乃資州太平鎮繪畫大師楊春梯的侄子。楊春梯(1832-1913),清末廩生,是後來名噪一時張善子、張大千的繪畫老師!
楊春梯將平生所學授與楊成竹,而楊成竹愛徒心切,又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傳授給堯文藻。
堯文藻天資聰穎,又酷愛學習。在楊成竹帶領下,文藻很快就在花鳥,蟲草,禽獸,山水方麵展現出過人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