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現存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曆經千年的滄桑歲月,那些精美的壁畫和彩塑仍然光彩鮮豔,色彩斑斕,這些彩繪的耐光、耐磨、耐久等性能在近500個天然的實驗室中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令人歎為觀止。
令人疑惑的是,在交通條件閉塞,科技手段落後,物質資源匱乏,經濟尚不發達的古代,繪製壁畫和彩塑所需大量的顏料是從哪裏來的?
在古時的敦煌境內,著名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五個廟石窟等石窟。
著名的寺廟有雷音寺、皇慶寺、永安寺、龍興寺、金光明寺、報恩寺、三界寺、蓮台寺、大乘寺、聖光寺等寺廟。
窟寺內這些浩如煙海的壁畫、數不勝數的彩塑佛像、雕梁畫棟的裝飾。
如果沒有一個就近的、便捷的、穩定的顏料供應渠道,那麼曆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開窟造佛和興建廟宇的活動絕不會鍥而不舍地綿延一千餘年。
敦煌石窟不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寶窟,而且是一座豐富的顏料標本博物館。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特別是天然的礦物質顏料為保障,莫高窟的開窟造佛活動就不會延續千年,那些精美的壁畫和彩塑就不會保存得如此完美,它也就不會有彌足珍貴的藝術、曆史和考古研究價值。
古人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對於古代在莫高窟開窟造佛的窟主或供養人來說,那些色彩斑斕、質量上乘的顏料就是他們所從事的神聖而崇高的事業的\\\"糧草\\\"。
如果沒有顏料,石匠和塑匠所做的就是無用之功,那些畫匠就更做不出無米之炊了。
可以說,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
近5萬平方米的壁畫分為佛像畫、經變圖、民族傳統神話、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故事和山水畫,展示了古代畫師卓越的創作才能和繪畫技藝。
敦煌石窟的彩塑,多以誇張的色彩來表現人物性格,刻畫個性特色,堪稱是一部中國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
那麼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顏料究竟是從哪裏來呢?
民間傳言敦煌莫高窟壁畫顏料出自三危山,還有一個當地流傳的古老而神奇的傳說可以佐證。
相傳,當年樂傅自從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勝景之後,內心產生了一種難以言狀的衝動,畫麵中那宏大的場景,神秘的眾佛,舞動的飛天,像揮之不去的精靈縈繞在他的心頭,令他神思恍惚,坐臥不寧。
一連幾天,樂傅麵的大泉河河畔,希能再次在對麵的三危山上看到那堂的佛國世界。
渴了,他就飲大泉河的流水。餓了,就采集路邊草叢中的野菜充饑。
然而,每一次的張望和凝視,帶給他的都是難言的惆悵與失落。每一次的閉目,那場景又如影隨形,靈活靈現。
這是傳說中的天堂嗎?那個世界裏沒有饑餓與憂愁,沒有煩惱與殺戮。
如果能把自己看到的景象常留人間,給更多的人帶來勇氣和希望,這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嗎。
可是,那場麵那麼宏大。那亭台樓閣那麼雄偉,用什麼手法、什麼形式才能展示出來呢?
樂傅低著頭在河邊走來走去,感到六神無主,愁腸百結。
忽然,幾隻驚慌失措的白色的野兔從鳴沙山斷崖的一個豁洞內躥了出來,把正在低頭沉思的樂傅嚇了一跳。
樂傅小心翼翼地撥開亂草伸著頭向洞內張望想一探究竟,不料又有兩隻色彩斑斕的野雞從洞內的土台子上展翅飛出,在樂傅身上抖落了許多塵土。待塵土散盡,樂傅仔細一看。
才發現這是個一人多高、兩米多深的小洞,洞內空無一物,隻有動物殘留的痕跡。
此時,正午的太陽像一隻大火球炙烤得大地發燙,樂傅熱得受不了了,就攏了些柴草坐在洞內乘起涼來,不一會兒,竟漸漸進入了夢鄉。
朦朧中,樂傅的眼前又鮮活喧鬧了起來:
一個身材高大的佛爺坐在一座宏偉寬大的亭台中間,一老一少兩個男子站立在神仙兩邊。亭台的兩邊,無數膀寬腰圓的男人穿著華麗的衣服,坐在蓮花座上,專注地演奏著各種各樣的樂器。
天空有許多身披彩帶的仙女一邊飛舞,一邊撒下多彩而馨香的花瓣。
亭台後邊的梧桐樹上落滿了金色的鳳凰,樹下的小白兔蹦蹦跳跳,異常可愛。
正在樂傅看得入神、聽得入迷的當口,一個慈眉善目、鶴發童顏的老人騎著一隻色彩斑斕的老虎向站在樂隊後邊的樂傅走來。
樂傅一驚,當即醒了。恍惚間,那三個神仙坐在了洞窟的正中,樂隊和飛天迅速退到了洞內的牆壁上。
等樂傅睜大眼睛細看時,洞內空無一人,隻有離他不遠的大泉河傳來嘩嘩的水流聲。忽然,樂傅靈機一動,當即激動得站了起來。
那些無法展現的各色人物不是分散到了洞窟的四壁嗎?那畫麵中不是也有白色的兔子嗎?那上麵不是也有彩色的飛天嗎?
如果把自己那天和夢中看到的神佛用泥塑在正麵的牆上,塑不下的畫在洞內的屋頂和牆壁上,這不是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間裝填內容,又可以遮風擋雨保護佛像的好事嗎。
可是,眼前的洞又淺又矮又小,怎麼裝得下那麼眾多的神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