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魏文帝拓跋珪(1 / 3)

北魏皇興元年八月戊申日(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生於北魏京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紫宮 [2],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親李夫人,乃中山大族李惠之女。拓跋宏未生之時,獻文帝的嫡母馮太後臨朝,獻文帝皆聽命於母後;拓跋宏降生之後,馮太後才歸政,並親自撫養皇長子拓跋宏。

皇興三年六月辛未日(469年6月27日),年僅三歲的皇長子拓跋宏被立為皇太子。 [1]

皇興五年八月丙午日(471年9月20日),拓跋宏受父禪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 [3]。由於北魏實行子貴母死製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後一手撫養成人。 [4]

文明太後馮氏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拓跋弘仍然總攬朝政。當時,北魏連年水旱,租調繁重,官吏貪暴,百姓流離,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連綿不斷。

延興元年(471年)九月,青州高陽民封辯聚眾千餘人,自稱齊王。十月,沃野、統萬二鎮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眾攻破石樓堡,殺軍將;十一月,司馬小君起兵於平陵。

延興二年(472年)二月至三月,東部敕勒與連川敕勒相繼謀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孫晏、河西民費也頭聚眾反。

延興三年(473年)二月,北魏朝廷發布詔令,規定凡縣令能肅清一縣“劫盜”的,兼治二縣,同時享受二縣令的待遇;能肅清二縣“劫盜”的,兼治三縣,三年後升遷為郡太守。二千石官吏也是這樣,三年後升遷為刺史。太上皇拓跋弘攬政數年,還先後采取了一些獎勵廉吏、嚴懲貪汙、減輕租賦、勸課農桑等相應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麵一直沒有多大改變。據統計,僅從孝文帝即位的延興元年至太和四年(471年至480年)的十年之中,北魏王朝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動、反叛事件就達二十幾起之多,北魏政局處於嚴重動蕩之中。 [5]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拓跋宏剛滿十歲時,太上皇拓跋弘突然去世(傳聞是被馮太後毒死) [6],馮太後以太皇太後的名義二次臨朝稱製,改年號為太和。拓跋宏在位初期,嫡祖母馮太後以他的名義頒布措施。馮太後足智多謀,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477年)以後,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麵進行一係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

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絕“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從婚姻上改革鮮卑舊俗。

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詔班製俸祿;太和九年(485年)、十年(486年),馮太後又以拓跋宏的名義親自主持頒行了重要的均田製和三長製,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孝文帝拓跋宏自幼在馮太後的撫育、培養下長大成人,對祖母十分孝敬,性格又謹慎,自馮太後臨朝專政,他很少參決朝政,事無大小,都要稟承馮太後旨意。 [7]

獨攬大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滿二十三歲,在馮太後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這些都為後來的改革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年九月,馮太後病逝。孝文帝哀傷至極,大哭三日。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朕自幼承蒙太後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 [8]”又在詔書中說:“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後安緝全國。朕的祖宗隻專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一想起太後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內外大臣,誰又不哽咽悲切?”從此以後,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孝文帝繼承了先輩們漢化的遺誌,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麵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 [7]

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漢人官製,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課詔中規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試充四品將軍,賜乘黃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將軍;考在上下的賜給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設太樂官,議定雅樂,除去鄭、衛之音;命中書監高閭與樂官討論古樂,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誌,製定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