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學曆史》之前言。
為什麼要寫曆史係列?
是因為喜歡曆史?
不是。
相反,我是理科生,標準史盲,對曆史幾乎一竅不通。
甚至分不清隋朝與明朝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是什麼事使我下決心學習曆史呢?
半年前,我們一行人去爬天台山,一路上,他們在聊隋煬帝與大運河,聊天台宗與國清寺,聊徐霞客古道,咱聽的雲裏霧裏的,完全插不上話,隻能陪笑。
那不行,我要回家惡補曆史。
不為探尋曆史真相,隻為理順朝代順序,學習一下相關人文典故。
這就足夠了。
無巧不成書,我搜集學習資料時,無意發現了一位曆史達人的總結,他羅列了四十位曆史人物,首尾相連正好是從秦朝到新中國,前後兩千多年,我如獲珍寶,仿佛是無意瞥見了《葵花寶典》的目錄,那我就照著這個目錄練。
欲速則不達,我每周學一節。
我寫這個係列的目的是以寫代學,現學現賣,一切都是新鮮的,新鮮學來的,新鮮加工的。
那麼,什麼人適合讀我的這個曆史係列呢?
跟我一樣,對曆史所知甚少的人,通過我的《合一學曆史》係列,就如同看小人書一般,對曆史框架有個大體的了解,僅此而已。
爬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特請了一位導遊。
導遊說,地藏王菩薩原名金喬覺,是韓國人,貴族出身,早年曾來大唐留學,後來坐船來到中國,潛入九華山修行,一心向佛。
那,我很是好奇?
原來,地藏王菩薩也是人變的?而且還很現代,唐朝的事。
爬完九華山,我計劃北上,去看小浪底排沙,據說錯過就要再等一年,事不宜遲,抓緊出發……
途經河南郟縣時,看到一個碩大的旅遊提示牌:張良故裏。
恰是午飯時分。
下高速吧,吃個午飯,看看張良。
到縣城吃了碗餄餎麵,然後直奔張良故裏,也許是疫情的緣故,人氣不旺,遊客零零散散,問有沒有講解員?
沒有。
那咱自己逛逛吧。
閑逛過程中,遇到一位攝影大叔,長槍短炮,在拍門口的牌坊,他在等日照角度,同是攝影愛好者,搭訕了幾句,沒想到大叔很熱情,很博學,很有分享欲,光這個牌坊就給我科普了老半天,按他的說法,這裏的風水是天才級布局,什麼乾門、坤門、兌門、艮門……,一大堆專業術語,聽的咱雲裏霧裏,隻覺得大叔真牛B,連這都懂?
我很好奇,大叔,您是周易大師?
大叔急忙擺擺手:我?就是半瓶子醋,略懂一二。
大叔看我很虔誠、很好學,也算是打開了話匣子,先是把我盤問了半天,來自哪裏,幹什麼工作的,當他聽說我大學讀的師範院校,很是激動,為嘛?
他當了三十多年高中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