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中國氫彈之父-於敏(1 / 2)

1967年6月17日,一顆蘑菇雲在我國境內騰起巨大的煙霧,這一聲巨響,讓世界都覺得震驚。我國氫彈爆炸實驗成功的消息剛剛傳到美國,美國中情局就立刻展開了調查,他們認定一定是美國人泄露了氫彈技術。因為在當時,中國根本不可能自主研發出氫彈。

最後的調查結果讓美國人有些不願意接受,因為中國氫彈竟然真的是自主研發,主要的負責人是一個從來沒有留過洋的物理學家——於敏。

氫彈爆炸之前,美國人眼裏根本“看不起”中國,認定了這是一個落後挨打的國家。可隨著蘑菇雲的這一聲巨響,世界都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由於我國自主研發的氫彈威力巨大,美國人甚至認為,於敏一個人可以抵得過十個集團軍。

那麼於敏到底是誰,為什麼美國人會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

悲慘的童年

1926年,在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也就是今天天津境內,一戶普通職工家裏,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因為父母都是普通的職員,所以每個月的收入非常少,一家人過得非常拮據。

於敏的童年,先是軍閥混戰,後是日本侵華。在於敏的童年記憶裏,隻有“民不聊生”、“兵荒馬亂”八個大字。其中一件事,更是深深刻在了於敏的心中。

12歲那年,父母給於敏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開心不已的於敏馬上約上小夥伴,一起在路上騎車,結果卻突然遇到了一輛日軍軍車。明明看到了小孩子,這輛軍車不僅沒有減速,反而橫衝直撞了過來。

在那一瞬間,於敏感覺到了絕望、恐懼、錯愕,不過更多的是思考,這是中國人的地盤,為什麼日本人如此囂張?於敏明白,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了亡國奴,任誰都可以任意踐踏。

這件事發生後,於敏更加努力讀書。他希望能夠像英雄嶽飛一樣,蕩寇平虜,重振山河!

1944年,18歲的於敏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成為了工學院的一名學子。就在全家慶祝於敏金榜題名之際,於敏的父親卻突然失業。這意味著,於敏家裏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生活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負擔於敏的學費了。

好在於敏有一位知己好友,在知道於敏家的情況後,因為心疼這位高材生,於是自願出資資助於敏上大學,於敏這才有機會邁入北大的校園,也讓他有機會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功勳”。

北大的求學生涯

寒門學子多勤奮,於敏在北大的校園裏,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營養。在別的同學打牌、遊戲的時間,於敏總是抱著一本書,在景山頂上,迎著瑟瑟的寒風,安靜地學習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於敏的學習成績在北大校園裏首屈一指,成為了校園裏的風雲人物。

可於敏這個時候也開始思索,自己這麼努力求學,究竟將來能給國家帶來多少用處?學習是否無用呢?

1945年8月6日,廣島長崎上空捧起了一顆原子彈裂變的巨大火球。世界開始審視這種武器,竟然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一座城市摧毀得如此嚴重!

這件事極大觸動了於敏,他突然意識到,學習並非無用,隻是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向。於敏毅然決然跳到了物理係,希望走上科學救國的道路。

學霸的潛力總是無窮的,這個“半道出家的和尚”,竟然在物理係的考試中一舉奪魁。三年後,於敏以狀元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理學院院長張宗燧門下的研究生。

張宗燧是當時國內著名的物理學家,更是第一個在劍橋大學開講授課的中國人。可是有能耐的人多少都有幾分怪脾氣,張宗燧也不能免俗。張宗燧對學生的要求可謂苛刻,一般的學生根本入不了他的眼。而且張宗燧上課從頭到尾都是英文,內容深奧難懂,沒有幾把刷子,根本聽不懂他的課。因此張宗燧的名聲,在北大校園裏,有不少學生望而生畏。

這位從來沒有留過洋的學生於敏,因為懷揣著報效祖國的偉大誌願,專門找特別難的課題進行挑戰,讓北大的整個物理學院都為之驚歎。尤其是在一場代數考試中,因為題目實在太難,係裏的平均成績還不到20分,可於敏竟然拿了滿分。這一戰,讓於敏在北大校園“封神”。

一向苛刻的張宗燧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我教了一輩子學,都沒見過像於敏這麼好的學生。”

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自古以來,隻有強者才能占據主動權。美國自恃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充滿了威脅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