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獻身國防 鑄就輝煌-鄧稼先(3 / 3)

製造第一顆原子彈時,科學家們製造精密、複雜的核武器用的竟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煉製炸藥時用的是鋁鍋,精確計算時用的是手搖計算機、計算尺和算盤,這裏有鄧稼先和那一代科學家天才般的創造,有他們義無反顧的熱情。1961 年,經過整整 3 年的計算,鄧稼先帶領的研究人員終於敲開了原子彈設計的大門,原子彈的藍圖基本成型。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點,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順利地在沙漠腹地炸響。有了原子彈,打破了美蘇核壟斷,一個月後,在中美大使級第123 次會談上,美國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謂。在這巨大的蘑菇雲後麵,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早在一年前,鄧稼先就已經率領原班人馬開始了氫彈的理論設計。1965 年年底,鄧稼先和於敏共同拿出了一個氫彈理論設計方案。經過 1966 年兩次熱核試驗,證明了這個方案是正確的。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國順利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 世紀 70 年代末,一次重要的空投核試驗發生重大事故,核彈重重地砸在試驗場區的戈壁灘上。試驗失敗,首先要找到彈體,查明原因。雖然有關部門立即安排了部隊進場搜尋搶險,但鄧稼先和趙敬璞連防護服都顧不上穿好,就從 100 多公裏外的觀測點坐車直接衝進場地,奔赴爆心觀察。可是,他們並沒有發現碎裂的核彈。晚上,搜尋部隊傳來消息:碎彈已經找到。鄧稼先立刻召集九院各分隊隊長開會,安排第二天進場考察,並反複交代要認真細致地工作,摸清相關情況。

第二天,鄧稼先帶領考察小組分別乘車進入爆心,趙敬璞同行。這是兩人第二次進入事故現場,防護措施已嚴格到位。當行進到彈落地點時,鄧稼先才發現,其實昨天他們已經接近彈坑了。雖然深知碎裂核彈的核輻射劑量,但鄧稼先顧不上個人安危,先讓司機和趙敬璞留在吉普車上,自己走到彈坑前仔細查看了彈體,直到判斷爆炸原因為化爆,核彈設計沒有大問題才鬆了一口氣。

在鄧稼先的率領和指揮下,到達彈坑後,總體設計室主任、試驗總體設計負責人沈中毅將考察小組成員分組,將搜尋區域分為 4 個象限進行查看。值得慶幸的是,那是沒有風的好天氣,核彈碎裂後泄露的放射性汙染物沒有隨風飄散到更廣區域。後來查明,事故的原因是核彈投擲時降落傘沒有打開,核彈呈自由落體,還沒有爆炸就摔碎了。

回到營地,經專業醫生測試,沈中毅等人身上的放射性劑量超過正常值幾百倍,被立即送往青島救治。在場考察的領導、技術幹部、解放軍戰士、司機,均被安排到各地接受治療。但鄧稼先卻沒有進行充分的療養治療,心裏惦記著查清事故原因,很快帶著藥回到位於四川三線的工作單位。

1984 年,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整整 20 年,鄧稼先指揮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核試驗,這次試驗將標誌著中國第二代核武器的重大突破。1985 年,鄧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邊。但這時,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進了醫院,再也沒能走出來,他住了 363 天院,生命的最後時光,占據他腦海的仍是中國的核事業。在他意識還比較清楚的時候,他與妻子許鹿希聊了很多,他想搞原子彈的和平利用。在醫院的這段時間,盡管體內在不停地出血,疼痛難以忍受,鄧稼先還是坐在能減緩壓力的橡皮圈上,寫他一生的積攢,寫他最後的思考。因為身體疼痛,他隻能寫一會兒歇一會兒,然後再寫。這份《建議書》寫了很大一包,完稿時,他交給妻子,讓她親手送到九院,並對她說:“希希,這個比你的命還重要。”《建議書》的內容至今還是保密的,我們知道的是,在生命的終點,鄧稼先著重思考的是和平利用原子彈。1986 年 7 月 29 日,鄧稼先走完了他 62 年的生命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