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巧稚如願以償,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還拿到了協和的最高獎學金——文海獎學金,成為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女生。
(5)放棄光明前程,選擇婦科
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之後,作為優秀畢業生,林巧稚前途一片光明。
但她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看上去“最沒有前途”的婦產科。
很多同學都為她感到可惜,但她不以為然,她說:婦產科需要我。”
在那個舊社會,婦科事業一片空白。對於很多女性來說,生孩子相當於在鬼門關前走一回,十分凶險。
由於傳統的接生婆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全憑經驗,產婦的死亡率為1.76%,嬰兒的死亡率更高達16%。
同為女性,林巧稚更能看到女性的痛苦與掙紮,她希望用科學生產的方式,讓技術的革新為更多的普通女性帶來安全和希望。
1929年,正式加入協和醫院婦產科當助理住院醫生的林巧稚,穿上了醫生的白大褂,從此將這份責任扛於肩頭,再未卸下。
(6)簽不婚協約,決定終生不嫁
當時協和醫院有規定,在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家庭與工作的取舍,林巧稚選擇了後者,專心投入在婦產科一年又一年。
當時全國婦產科隻有幾家,而技術最好的就是協和這家,所以林巧稚的工作也是非常忙碌,辦公桌上經常是堆滿了病曆。
林巧稚一生未婚,後來她說: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好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7)完美經曆人生第一次手術,破格提升
那是1929年聖誕節的晚上,大雪紛飛,醫院內的外籍醫生們早已離開去參加聚會,隻剩下林巧稚還在悉心地記錄病人資料。
突然,急診室卻收到了一位半昏迷狀態的急症患者,患者得的是宮外孕。
一旦破裂就會造成大出血,隨時有生命危險,眼下需立馬進行手術。
作為助理醫生,林巧稚沒有資格主刀救人,隻好打電話向當時的婦產科主任請示,對方表示,要麼你來處理,要麼讓病人轉院。
但外麵風雪交加,病人性命垂危,也許根本堅持不到轉院就診。
於是她當機立斷,決定自己主刀手術,挽救這條搖搖欲墜的生命。
林巧稚想清楚了一切手術的細節和步驟,沒有猶豫,就開始動手了。
第一次獨自麵對一場手術,林巧稚沉著冷靜,緊握手術刀,動作幹淨利落。
一場手術持續了大半夜的時間,終於宣告圓滿收官。憑借著她平時訓練的精湛藝術,挽救了這名患者的性命。
半年,就被破格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總住院醫生,打破了協和醫院等級森嚴的體製。
( 8)為袁隆平接生
1930年,27歲的林巧稚剛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也是她作為婦產科大夫,親手把袁隆平接到這個世界上來。
林巧稚手寫雙語證明,證明很詳細,當時,新生兒的父母還沒想好孩子的名字,林巧稚就在出生登記材料上寫下了“袁小孩”。
這位名叫“袁小孩”的男嬰就是袁隆平。出生證明右頁中間是“袁小孩”出生時留下的腳印,上麵還有林巧稚娟秀的英文簽名。
(9)繼續深造,回到祖國
1932年,林巧稚前往英國倫敦婦產科醫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
1939年,林巧稚因受協和派遣到美國支加哥大學醫學院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