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雲才一歲半就就已經張口說話了,把父親王華弄得高興極了。
王華見王雲仍然不會說話,於是就天天纏著王雲教王雲說話。
沒有再被父母親纏著逗的王小雲終於清靜了一段時間,“這些家夥這是無聊啊,不過也是,古人沒的玩的就逗小孩,似乎挺正常。”
王小雲經常就一個人坐在家門口,身旁跟著一個身強力壯的家仆。
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王小雲感覺過得挺自在的。
偶爾翻一翻家裏麵的書,光是學個句讀都把腦細胞燒死了不知道多少。
給了王小雲一種創造逗號句號的衝動。
當然,最終王小雲沒有這麼做,純粹因為懶得辦。
叼著草,王小雲無聊地看著那些叫賣的商人。
一旁是啞口無言的弟弟。
一個商人經過的時候,看見他們倆又在門口,打趣道:“王小雲,你哥哥還是沒有說話啊?”
王小雲看著這個經常在附近賣燒餅的商人,點點頭,“是啊。”
王小雲和王雲都五歲了,王雲還是說不出來話,周圍的街坊鄰居都說王雲要不是啞巴要不是神童。
王雲看弟弟在那裏拿著木劍挑逗蛐蛐,反正自己沒看出來他弟弟有多神。
忽然,一個道士路過,看了看王雲。
道人嘖嘖兩聲,家仆看見了便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王小雲也被他們的對話吸引了,扭頭看向那個道人。
這個道士穿著樸素,身上不少地方還打著補丁,背著個可以擋雨的竹簍子,年齡看上去有一點大了。
道人笑道:“我聽說這個孩子叫王雲?”
家仆點了點頭,這個事情周圍的街坊鄰居都知道,不算什麼稀罕事。
道人搖搖頭,說道:“名字是好名字,可惜,泄露了天機,所以張不了嘴巴。”
說完,道士扭頭慢悠悠地走了。
王小雲似乎明白了什麼,剛欲追過去問個清楚,下一秒就發現道士不知道去了哪裏。
真的是奇了怪了。
家仆拉住了王小雲,害怕他跑丟了。
王小雲無語地看著家仆,這個蠢貨顯然沒有把道士的話放在心上。
回到家中,王小雲找到了便宜老爹王華,把道士所說告訴了他。
王華連道幾聲“原來如此”,即使是假的,他也對王小雲關心師長的行為感到甚是欣慰。
王華飽讀詩書,於是給王雲改名為王守仁。
“仁”具有仁愛、相親之意,是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
就是讓他傳承儒家文脈之意,進一步的說,不但在傳承,而且要守住,否則,就會知而不得,或者“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王小雲也默默為便宜老爹點了個讚,有幹貨的。
改了名字之後,第二天一早,王小雲起床吃飯就聽見了一個陌生的聲音。
“弟弟,早上好。”
王小雲看去,居然是那個啞巴了五年的哥哥王雲!
哦,不對,應該是王守仁。
這見效這麼快的嗎?
王小雲腦子裏仿佛思考起來了宇宙起源…
王守仁會說話了,而且話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