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打方向三度,航級行度一級,準備停船,所有人都注意了,準備好魚網注意安全準備下網。”
“好了,所有人各就各位,就現在這個位置下網!”
哢哢哢哢哢……。
在茫茫大海上,有一艘大漁輪正在海麵上捕魚,這艘船上的駕駛室內有位中年大叔,正在利用船上大喇叭喊吩咐所有人準備下網工作,他剛吩咐完馬上船上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聽從這位中年人吩咐,全部都有條不紊的開始了工作起來。
這名中年船長名字叫張少傑,他出生在內地長江中下遊段,那裏是千年古城揚州城,九二年左右在師父安排下來到福建省廈門市打工,九幾年的時候廣東福建地區開始流行康樂中心,就是後來的桑拿會所。
揚州自古以來有一個生活手藝,而這個手藝又正好是開康樂中心裏麵不可缺少的一種技術,這個技術就是修腳擦背推拿技術。
張少傑從小就生的不高,身材比較矮小,正是由於他生的矮小,所以他從十五歲開始就和師傅學習了修腳推拿兩門手藝。
八幾年的時候,會修腳推拿手藝的人基本上一個月都能掙到夠一百七八十塊錢,在當時已經屬於高收入人群了。
八幾年的時候,一個非常好的工廠,一個月最多也隻能掙個一百多塊錢,就這樣的一月工資收入,在當時以經能讓別人羨慕不已了,還有每月能拿一百多塊錢工資的人,在當時都是工廠裏主任級別的,那些正常的工人一個月頂死也就才五六十。
那時的張少傑白天在浴室學習修腳推拿,晚上回家還能做做副業,他的副業就是抓魚掙外快,一個月七七八八加一起都能掙到二百八九十塊錢了,在哪時有這樣的收入哪是牛叉的不行了。
張少傑能抓魚蝦本事,那是因為他有一雙很神奇的眼睛,他的眼睛隻要注意看水麵,他就能看見水下的一切東西如同水下透視眼,他能看見水下哪裏有魚都是些什麼魚。
還有一點他出生在長江邊的一個村莊裏,八幾年長江裏麵的魚資源可是很豐富的,一般像張少傑這樣出生在長江邊的人都會摸魚抓蝦,他們的水性都是十分的好,就張少傑來說,他本人就能在水下閉氣二三十分鍾都不用出水麵換氣,他之所以不用出水麵換氣因為他會在水下換氣。
他有這些個本事還要從他十歲左右一次打豬草說起,八十年代江蘇江北地區農村都是比較貧窮,當時的農村都是大集體,成年農村人每天下田工作,收入靠掙工分,當時一個成年人一工分差不多是八分錢,一般到了冬天農閑的時候,所有成年人又會由村集體各莊各組分派到各地去挑河道,收入也是工分。
當時農村田產量正常不高,原因是因為肥料肥力不夠,還沒有像現在用的肥都是工業化肥這些肥料,當時的種田肥料就隻能有兩種自治農用肥料,一種肥料是豬池肥料,一種是土池發酵肥。
豬池肥,每家每戶養一到兩頭豬,豬圈是按一個水池和一塊平地形式建造,這種形式建造是為了方便豬生活方便,豬平時吃和睡都在平地上活動,豬要拉尿拉屎就下水池,正常建造好豬圈後先在底窪水池裏放上少量泥和水,豬要拉屎拉尿時會自動下水池排放,豬每次排屎排尿時都會無意式踩動,時間一長水池就會發酵了,時間一時就自然行成了豬池肥。
土池發酵肥是由人工操作行成的肥料,這種肥料先由人工在田頭挖個圓坑,每到春後夏初的時候就開始做肥,先用很多青草加水加泥結合在一起,等一段時間發酵然後再由人工翻動五六次後就發酵行成了肥料。
有點說遠了,總之當時的農村農民生活的都是很苦很累,農忙時天不亮就要下田勞作,農閑時又要清理河道做高河提,一天下來基本上全家能吃個七八成飽就不錯了,就這還是因為飯裏麵加了很多雜糧,當時的農村家庭都是全家總動員,成年人掙工分,孩子們放學後都要去打豬草喂豬,等把豬養成熟了交給大集體,每年再由村集體集中殺些豬分給村民,一般誰家的豬,豬的下水算誰家的,所以最少過年的時候家裏還會有點肉吃,因為當時要交公糧,農民能留下的就沒有多少了,當然了哪時候的豬肉真香!嗬嗬嗬。
放學回家的張少傑一回到家就放下書包,拿上籃子就去找豬草了,找遲了豬就吃不飽了,說起當時的書包,可不是像現在的書包,花花綠綠的,當時的書包是用一種草編成的,籃子是樹條編的,兩個都十分的重。
張少傑肩挑兩個籃子拿上家裏唯一的一把斷鐮刀直接往長江邊蘆葦蕩跑去,跑慢了可不行,跑慢了就有同村小夥伴一起跟他去搶了,他一直是人小膽大,蘆葦蕩一般連大人都不敢去,一般大人去都要結伴去,因為那時候常常有死屍被江水衝上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