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豆腐(1 / 2)

任甫這小夥子很聰明,不僅腦袋瓜靈,身體還勤快,口才也比同齡人出色。

這倒不是因為他想特意那樣,主要是因為他每天都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別無選擇。

看官你可以試著想想,哪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不想在家裏舒舒服服地睡個飽覺啊,尤其是在這十冬臘月的寒冬裏。

任甫在多年後,還能回憶起剛滿18歲那天,他的姑父把他叫到屋子裏說:

“娃兒啊,你們老任家也不知道是犯了哪門子衝,都是年紀輕輕的早亡。你說你爹在你8歲那年也不知得了啥病,早上起床摔個跟頭,說沒就沒了。你那狠心的娘把你甩給你姑母,說是回娘家一趟,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過。

你姑母看你年紀小,就央求我把你當親生的看待。我這麼多年,起早貪黑的守著這個破豆腐坊,沒黑沒白的剛給你拉扯大,剛想過點好日子,你這姑母就扔下咱們老少這三張吃飯的嘴撒手歸天了。你那小弟年紀還小,現在讓他出來做事情,他也學不會個啥。我尋思著,你今年也18歲了,你就跟著我在豆腐坊裏幹點事吧。姑父也知道你聰明,想上個大學考個功名,可是咱家這狀況,真是供不起你了,要不你還是把學退了吧。”

任甫一聽姑父跟他既然都這麼說了,知道反抗也是徒勞,於是就學著元代大詩人王冕的話說道:“姑父,我也正覺得讀書悶得慌,倒不如跟姑父學個手藝,我要是想讀書,我買點書閑暇的時候讀,也不耽誤。”當夜爺倆就商議定了,任甫跟著姑父在豆腐坊學起了鹵水點豆腐。

任甫的姑父姓王,按照家譜順序排,中間靠個井字,起名井發,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同村的人都叫他王三。

王三的父親是跟著他爺爺逃難來到這王家莊的,所以到他這已經是第三代了。

王三聽他父親跟他講,清朝末年,也就是宣統年號那會兒,具體哪年他父親也記不太清了,河南的黃河決了堤發了大水。你想啊,在那年頭,朝廷裏那些當官的都是自顧不暇,誰還能顧得上老百姓啊,於是一家五口就逃荒逃到了河北地界。

王三的祖父自幼就習得了製作鹵水豆腐的技藝,代代相傳至王三這一代,可以說是世襲的手藝傳承三代。雖然這項技藝並非體力活,但有一點確實令人辛苦,那就是需要早起。自從任甫開始學習做豆腐以來,他就接替了王三的早起磨豆子的工作。等任甫將豆漿準備妥當,窗外也剛剛泛白,這時候,王三才從床上起來,施展他的傳統手藝,將豆漿點成了腦花。

要說任甫的嘴上的功夫從哪練出來的,這也離不開豆腐這一行。王三這豆腐坊的生意在這十裏八鄉的也不算是蠍子粑粑獨一份,所以這豆腐坊也有競爭。生意有了競爭,就免不了要出去找買家,這走家串戶販賣豆腐的活計也就自然地落在了任甫的頭上。

自此以後這爺倆就有了一個分工,任甫負責磨豆子與走街串戶販賣豆腐,王三就負責鹵水點豆腐,出成品這一環節。

任甫每天走街串巷地賣豆腐,時間長了,就有了老主顧了。東街有個李寡婦就特別愛吃任甫賣的豆腐,每天都是得讓任甫給她送兩塊豆腐來,這時間長了,這倆人就成了無話不聊的好朋友了。

李寡婦歲數不大,也就30幾歲的年齡,身材豐腴,臉蛋兒長得也水靈,尤其那雙細長的丹鳳眼,更是把村裏那些糙老爺們的心勾得癢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