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Too young, too simple(1 / 2)

有了棉花和羊毛的原材料。

又有人在評論區補充到生產加工的問題。

“既然有人回答了種棉花和羊毛處理,我再補充一下關於生產的方麵,首先棉和羊毛采集回來後,都是需要清洗的,整理出裏麵的雜質,去除油脂。然後就要紡成紗線,紡線很簡單,就是搓,樓主可以想象一下用手搓衛生紙的場景,差不多就那樣,唐朝百姓會製作麻布,搓的原理差不多,都是把纖維搓成長線。”

“樓主可以搜一下傳統農村的紡錘和木製手搖紡車,做出來的就是線了,原理很簡單,到大唐隨便找個婦女,直接就能上手,沒什麼技術含量的。”

“不過,傳統的紡車速度太慢,效率低下,樓主可以記一下珍妮紡紗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能把紡紗速度提高幾十倍。”

“有了紡紗機,接下來就是織布,唐朝也有傳統的紡織機,不過還是那句話,太慢,樓主可以再記一個,飛梭織布機。”

“這兩個機器的原理都不難,依舊是傳統的手工形式,後期製作出蒸汽機後,再加以自動化改進就可以。”

“有了這兩個神器,第一次工業大革命將會在華夏正式開啟。”

“說完紡紗和織布,再接下來就是染色了,其實也可以在紡線後,就進行上色,在織布時,將不同顏色的線混織,能做出不同的花紋,當然也可以在布匹織好後染色。”

“至於如何染色,現代的化工原料不適合大唐,就按大唐的傳統染色技術走吧,雖然技術不好,但總比沒有強。”

“最後就是提花,唐朝的提花技術,依然是世界第一的,那時叫花樓,不過操作相對麻煩,速度也慢,織出來的紋路簡單、重複,就再給樓主推薦一個神器,叫雅卡爾提花機。絕對能織出大唐那個年代,全世界最精美的花紋。”

“有時候挺羨慕會寫小說的人的,能在想象中,呈現出另外一個世界,帶給人無限的遐想,雖然穿越文很多,也很套路,但樓主小說中的大唐若能開啟工業化的話,那麼一千多年後的人類又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呢?實在想象不到。”

李格安把“珍妮紡紗機”、“飛梭織布機”和“雅卡爾提花機”寫在“穿”的那一頁。

然後看到網友最後一句話,他笑了笑,說不定自己真的能改變曆史。

又或許,真當自己穿越過去時,連一絲水花都不會驚起。

誰知道呢?既穿之則安之吧。

-------------------------------------

李格安收回思緒,繼續翻看著網友們的回答。

“其實古人的生活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了,叫“油鹽醬醋柴米茶,書畫琴棋詩酒花”,分別對應著物質生活和精神需要,當然前半句是平民百姓的日常,後半部分是文人墨客的日常。”

“樓主若是能全部壟斷,還愁什麼錢不錢的事?”

哦~~~這句話不僅讓李格安靈機一閃,對下麵的網友也是啟發。

“樓上說的有道理,古代老百姓,每日為了活著奔波,攢的錢都用來買吃的了,唯一例外的就是柴,雖然不能直接吃,但也和吃有關。”

“我老家是農村的,小時候我們做飯,能用來燒火的,基本就是玉米杆,麥秸,豆杆,花生杆,玉米芯,樹枝這些;唐代能燒的東西肯定不多,冬天取暖可能都是問題。”

“現代為了減少空氣汙染,不讓燒煤了,可唐朝應該沒人管這些吧,樓主可以考慮把蜂窩煤寫進小說裏。”

“樓上要說蜂窩煤,就需要山西的煤礦配合,再考慮到唐朝的采煤技術落後,最好是露天煤礦。”

“那接下來我來講,煤開采出來需要水洗,因為剛采出的煤上麵有化石粉塵,運輸過程中摩擦生熱還易燃。至於什麼煤炭分級,褐煤、煙煤、無煙煤這些,在煤炭行業初期就不用考慮了,必定顧不上的。”

“然後是蜂窩煤的製作,煤塊磨成粉之後,是沒辦法用水和成泥狀的,需要一比一加黃土,然後加上1.8到2倍的水,混合攪拌,最後再製成煤球。”

然後李格安也下場了,在評論區又問到,“製作蜂窩煤還需要工具吧,沒有工具怎麼辦?”

一人回答到,“蜂窩煤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但考慮到唐朝沒有焊接技術,鐵也比較稀缺,樓主可以考慮用木頭製作成圓形模具,然後再手工製作。”

“再往下就是蜂窩煤的燃燒了,樓主知道爐子不?”

爐子當然是知道的,李格安又不是什麼富貴人家的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的。

“爐子外表是鐵的,裏麵有個內膽,是用蛭石做的,天然產物,不過唐朝時它叫什麼就不清楚了,不過呀,煤球不一定非要在爐子中才能燃燒,泥巴糊出來的灶台一樣使用,大唐可不缺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