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蘇德戰爭(1 / 2)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意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麵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裏。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

第二次世界中,蘇德戰場是人類有史以來爆發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戰況最慘烈的地麵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直接決定了二戰的曆史走向。可詭異的是,在戰爭爆發前,被稱為蘇聯慈父的斯大林收到了大量情報,顯示德軍即將進攻蘇聯,可斯慈父死活不願相信,仍然一廂情願的認為德軍短時間內不會進攻蘇聯。

現在的很多人讀到這段曆史的時候,都會覺得斯慈父是剛愎自用、愚蠢透底,白白葬送了幾千萬的蘇聯年青人。這其實是讀者開了上帝視角,從結果去推斷起因,自然是百發百中,卻不了解最高決層的判斷是多麼艱辛。

其實,你翻翻斯慈父的成長史,他從很早的時候就追隨列、寧搞工運,是從無數次死亡邊緣殺出來的,很有組織領導能力。在列、寧去世後,斯慈父也隻是普通的LD成員之一,而且是排名先後的那種,可斯慈父硬是憑借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手腕,最弱成為了所有蘇聯人的“慈父”,將昔日的隊友一掃而光。

從這一點上來說,斯慈父的眼光、決斷、智商都是超一流的。曆史上,他對蘇德的爆發是有預期的,隻不過判斷的時間點與事實上有差距。為何會出現這種失誤呢?首先,情報是決策參考但決不是決策依據。蘇德戰爭爆發前,斯慈父在收到大量德軍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的同時,也收到了大量德軍暫時不會大舉進攻蘇聯的情報,站在當時的時點,如何判斷,完全取決於決策者的經驗、性格等因素,並沒有哪種情況完全占據上風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斯慈父做出哪種判斷,都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客觀形勢更符合斯慈父的判斷。我們現在看德軍橫掃西歐好像砍瓜切菜搬輕鬆,似乎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其實,德軍雖然進軍比較順利,但由於德軍是短時間內擴充起來的,而且一直處於進攻狀態,部隊損耗也很大,加上對英轟炸損失了大量戰機,在當時是極需休整的,並不適合發動攻蘇這種傾國大戰。

事實上,德軍緊趕慢趕,已經錯過了發動對蘇戰爭的最佳時間,由於南斯拉夫戰爭的爆發和調兵遣將的耗費,德軍的進攻被拖延了一個多月,不要小看這一個多月,這讓德軍發動的進攻,很可能在關鍵時刻被冬季所打亂。如果不是蘇軍的戰力太差勁,讓德軍的進展太過,蘇軍根本不需要在莫斯科乞求冬季的提前到來。再者,蘇軍的虛弱讓斯慈父希望拖延戰爭爆發的時間。斯慈父在掌權後,為了鞏固權位,開展了大規模的清洗,中高層的幹部損失慘重,特別是蘇軍中富有實戰經驗和指揮才能的中高級軍官幾乎被一掃而空,大量的營團級軍官走上了集團軍級高位,所以實戰能力極差,打個全麵動員後隻有2.5萬兵力的芬蘭,竟然前後動員上百萬兵力,損失幾十萬人,甚至有師級部隊被整建製殲滅。

加上蘇軍當時正在大舉擴充軍隊,特別是機械化部隊,尚未形成戰鬥力,所以斯慈父希望能夠再敷衍、拖延一個多月,等待冬季的到來,那樣,蘇軍將迎來大半年的整軍時間,讓高級軍官適應崗位、讓基層部隊形成戰鬥力。

最後,當時的斯慈父已經受製於信息繭房。現在傳世的蘇軍高級將領回憶錄中,都說自己準確判斷了蘇德戰爭即將爆發,屢次勸說斯慈父無效,這大都是往臉上貼金而已。事實上,當時以庫佐圖夫為代表的優秀軍事家已經全部被肉體消滅,繼任的人,要麼是如鐵木辛哥般隻會蠻幹的莽夫,要是如巴甫洛夫那般靠表忠心、拍馬屁上台的人物,這些人會不會得出反對意見、冒險提反對意見很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