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 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 ,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國曆法(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公元1917年11月7日),故稱\\\"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列寧)同誌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列寧)同誌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曆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人類曆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勝利前進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 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代表會議”)並存的局麵。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簡稱蘇俄,為建設蘇維埃保存實力所
以其後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國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麵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幹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發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經過俄國內戰,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和眾多國家的聯合武裝幹涉,鞏固了政權。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斯大林時期
16年那年,斯大林在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時,意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並為之深深著迷。他積極參與一些地下革命活動,並於1898年8月正式投入革命事業,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這就是後來的蘇聯共產黨。斯大林的軍事政治道路,可以說是出奇的順遂。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分裂時,堅定站在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一邊。隨後他憑借準確果斷的決策,以及鐵血手腕,成功助力列寧掀起“十月革命”,並建立起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