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消逝的聲音(2 / 2)

小策展人們利用非常有限的課外時間,在短短的幾周內,從自己身邊擴延到4個城市,廣泛地收集問卷、完成采訪。他們在老師的支持下學習社會調研、統計學,最終將上千份高中生的反饋分析整合成上萬字的分析報告。他們還將海量的數據和文本抽取提煉,通過參數化的設計方式完成了一個鋪滿展廳的“占卜地圖”,現場也陳列了他們花費巨大心力完成的論文、影像作品……

開幕後,不少觀眾在“烏鴉喝水”展廳駐足,他們一邊感慨這些繁忙的孩子能夠做出如

此係統的研究與展覽,一邊又被滿牆的數據和文字背後的現實觸動,陷入沉思。比如,在牆麵上印刻著:85%的受訪同學認為學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關聯數據還進一步顯示,越是重視學校教育的同學,越是重視學校的學術實力以及老師的親和力,而非學校的硬件設施。而94%的同學非常在乎“所處同學群體的風氣”,但越在意此選項的同學也越容易在學習上感到焦慮。高達92%的同學認為學校不應該公布自己的成績。70%的同學表示學校不應該翻看學生的抽屜。而令這些問題設計者都感到意外的是,高達93%的高中生認為學校應該同意自己談戀愛……無論我們是否認同他們的觀點,這些反饋都是非常真實的,值得聆聽。

小策展人們把團隊的標語定為“Stay sober, stay cool”(保持清醒,保持自我),他們希望用這樣簡短的語言來表達“烏鴉喝水”項目的內涵。他們希望拿出“就算滿天都是溫順且相似的白鴿,也要做一隻個性的烏鴉的勇氣”“秉持著最真實的自我,尋找最真實的世界”。

隨著與青少年群體接觸越來越多,我的腦袋裏不光裝滿了大人和幼童的聲音,也裝進了這些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們的聲音。2019年,我和賈老師又一次聊起希望為孩子做一個完全屬於他們的、自

由發聲的論壇(就在2018年,兒童講者已經站上了各國專家彙聚的iSTART國際教育論壇的講台)。我進一步闡釋了我的願景:這是一場沒有主持人的講演會。無論觀點幼稚還是犀利,所有的聲音都必須來自孩子;它包含由不同的孩子自由提報的議題;組織者不應先入為主地做內容的“審查”,不要去比較他們的演講能力,我們最最需要的是鼓勵他們表達真切的心聲;孩子們有權獨自參加,他們無須代表誰,他們甚至可以拒絕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師來旁聽。為了保護孩子們的隱私,所有的孩子不用說明其中事例的出處,一切都源自“聽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希望孩子放下內心沉重的包袱,站在這個舞台上自信、真誠、盡情地表達、分享與反思。

成都第七中學國際部團體集體創作:《烏鴉喝水》,2019,圖片由麓湖·A4美術館提供。攝影:方正

兩個月後,“聽說”如我們所願拉開序幕。

第一屆“聽說”青少年論壇完全實現了我們的願景:讓成年人退場,由孩子做主。最終通過自願報名,15名小學生與15名中學生在美術館報告廳現場進行了整整一天的分享會,他們的分享涵蓋了攀比學習、親子關係、家庭冷戰、逆境成長、校園霸淩、抑鬱困擾、改變突破等數十個議題。一開始,我們以為孩子們上台會有些緊

張,結果他們一個個活力四射,講得眉飛色舞,不僅觀點清晰,亦不乏笑點、痛點,台下笑聲、掌聲一片……

一個月後,“聽說”論壇中的一些青少年講者帶著他們的心聲,走上了一年一度的iSTART國際教育論壇。麵對各國教育專家以及教育界人士,作為論壇最後的演講嘉賓,孩子們沒有露出一絲膽怯,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是當天最棒的分享人。演講結束後,現場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這片久違的掌聲並不是送給某位年輕的講者,而是送給所有未曾消逝的、不斷探尋的、源自內心的真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