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個體活動與群體活動

1.個體活動:任何個人即使在從事僅與自己相關的目標活動時,也需要在可利用的不同資源中進行選擇。

2.群體活動:因為群體活動是有一群人完成的活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征,以及其工作能力的不同,所以群體活動的管理不僅是研究資源的利用而且還要研究人的努力的整合。通過對人的管理使群體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的努力轉化成對群體有效的貢獻。

(二)一般組織與企業組織

持續的群體活動是在一定形式的組織中進行的。群體活動的持續進行導致了組織的產生。我們需要在思考群體活動管理,或者說需要在思考作為群體活動框架的組織管理的基礎上抽象出一般的管理規律,然後在概括這些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一般的管理理論,進而把這些理論移植於其他人類組織的管理。

(三)管理學的研究體係

1.管理學的研究體係是由管理活動的過程特點決定的。管理活動是一個由決策、組織、領導、控製以及創新所構成的循環往複、螺旋上升的過程。

2.通過控製,管理是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的過程。通過創新,管理過程表現為這個循環的螺旋上升。管理學因此而需要研究這個循環往複、螺旋上升過程中的決策、組織、領導、控製、創新活動的內容,可以借助的方法以及必須依循的基本原則。

二、管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古代管理思想

1.順道無為思想:順重預依

這個客觀規律就是“道”。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會活動的有效進行要在“辨到”的基礎上“順道”。(“辨道”:準確認識客觀規律。“順道”根據客觀規律組織管理)

2.重人求和思想

儒家思想:強調人是管理的核心。以人為核心的管理,講求用人之道,實現人的和諧。得人是基礎,用人是保障。社稷才能興旺,國家才能發展。

人的才幹能否充分發揮,不僅取決於為政者使用的是否得當,還取決於組織中人際關係是否和諧融洽。

3.預謀慎戰思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不僅指行動前要做好後勤準備,而且強調任何活動的組織展開都要事先謀劃。

4.依法治理思想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組織的活動效率,活動的效率以秩序為前提。

管理就是圍繞著秩序的建立和維持而進行的一係列工作。依法治理,需要遵循“明法”“一法”以及“常法”的原則。(“明法”:法的公開原則。“一法”:統一原則和平等性原則。“常法”:法的穩定性原則)

(二)【熟讀】西方工廠製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英國的羅伯特-歐文:19世紀初期最有成就的實業家之一,也是傑出的管理學先驅,現代人事管理的創始人(歐文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隻有處在適宜的物質和道德環境下,人才能培養出好的品德)

英國的亞當-斯密:著名的古典經濟學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闡述了勞動價值理論,而且詳細分析了勞動分工帶來的好處)

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繼續了亞當-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研究《論機器與製造業的經濟學》。(他在1832年出版的《論機器與製造業的經濟學》一書中指出,勞動分工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減少工資支出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