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周山的講解後,周哲也慢慢了解了目前的大致情況:當前是明朝永樂2年,皇帝還是那個剛剛造反成功沒幾年的朱棣,周哲的家位於湖廣行省長沙府益陽縣梓山村,周家人已經在這裏居住了好幾百年,整個梓山村有二百多人,其中周姓的就有接近二百人。
周哲的祖父已經過世,現隻有父親周立正和伯父周立齊兩兄弟,伯父和伯母張氏育有兩男兩女,大堂哥周雲已經成家,和堂嫂李氏育有一個男孩,二堂哥周山18歲,另外兩個堂姐一個叫周夢,一個叫周琴。
父親周立正37歲,母親陸湘雲36歲,生育了周哲和兩個弟妹,妹妹周芳12歲,弟弟周遠8歲。
周家人世代農耕,周哲的父母就圍著十多畝水田過活,基本上能解決吃飯問題,每年賣點糧食也能略有所餘,也就是餓不死但吃不好的那種狀態。
“哲哥,來,先吃點東西。”
母親陸湘雲端著一個大碗進來,碗裏熱氣騰騰,有白的、綠的、黃的,甚是好看。
“你幾天沒有吃東西了,我煮點雞蛋粥給你,好消化。”
母親舀了一勺粥遞到周哲的嘴裏,喂給周哲吃。
周哲餓了好幾天,突然聞到香噴噴的雞蛋粥,帶著一絲香蔥味,胃口大開,也不怕燙嘴,很快就把一大碗的粥都吃完了。
母親笑盈盈的對著周哲說:“今天少吃點,明天我殺個雞燉湯給你喝,補一補。”
妹妹和弟弟一直站在旁邊認真地看著。
周哲感受到了母親的滿滿愛意,雖然一下子不太能接受這個家庭和家人,但還是能真切感受到家人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在原主人殘留的記憶中,周哲也是知道父母親對他愛和期待。但想到自己的年齡本來就和現在爹娘相近,現在要開口向一個陌生人叫爹娘,周哲還是開不了口。
家裏本來就不算寬裕,但父母親還是從嘴裏摳錢,把周哲送去縣裏的私塾讀書,一送就是八年。古代讀書不是普通家庭供得起的,私塾的束脩是每年2兩銀子,書本和紙墨筆更是貴得離譜,周哲每年讀書就要花掉家裏7-8兩銀子。要知道周家每年十幾畝水田的收成也就是20多兩,扣除留下來自吃的糧食,周家每年的實際收入也就十幾兩銀子,父親還在農閑時去給村裏的大戶做短工,也能有一點點收入。
所以周哲讀了八年,還是沒有考中童生,父母親也對他沒有責怪的意思,甚至還鼓勵周哲不要擔心家裏繼續讀書參加科考,周哲心裏很是感動。
這時,父親領進來了一個郎中,他替周哲把了脈,說再休息幾天身體就恢複了,然後接過周立正給的二百文診金就走了。
母親打了一盆水幫周哲洗刷了一遍,然後大家都散去休息了,農村人有早睡的習慣,加上古代也沒有電,用不起油燈,更不要說蠟燭了,一般人家連飯都吃不上,哪有錢來點燈呢?
吃了東西後周哲恢複了一點元氣,身體也慢慢可以動了,周哲把手抬起來,摸著自己的臉和頭,望著黑漆漆的房頂,想著這突然間的巨大變化,周哲一夜無眠。
迷迷糊糊中,周哲聽到外麵有嘈雜聲,摻雜著人和雞還有牛叫的聲音,周哲睜開眼睛,天已經亮了。
四月的早晨已經不是很涼了,周哲撐著爬了起來,推開了房門。
環視了一圈,隻見妹妹在院子裏喂雞,母親在廚房做飯,弟弟在一旁的牛舍給一頭水牛喂草,昨晚那隻小花貓就在弟弟身邊繞著。
這是一個小圍院子,周哲住的這排房子是正屋共三間房子,對麵是大門,左邊是廚房和一個倉庫,右邊是一個牛舍和茅廁,四周都連起來圍成了一個正方形,中間是一個不算小的院子,房屋是土坯瓦房,還算結實。
看著這富有煙火氣息的院子,周哲心裏一陣喜歡,就走了出來。
“哥哥起來了。”
妹妹也看見了周哲走了出來,大聲的向母親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