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和雪姬卻是這個時代的人,他們首先看到的是根莖下作為養分的累累屍骸。

秦王政統一六國時,他是興義兵,行義舉。秦國比六國都更仁義。

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要鞏固王朝統治,就需要恩威並施。他的敵人也不再是外敵,而是自己治下的國民。

這不是指不想成為秦人的六國舊貴,而是那些不適應秦國統治的普通人,那些遇到天災人禍而揭竿而起的人。

翻開史書,不僅是秦末亂世,就是被稱為仁政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永樂盛世,康幹盛世,農民起義也從未斷過。

因為天災人禍沒有斷過,餓死的百姓沒有斷過。

秦國這十幾年少有民亂,是因為對比六國,秦人算過得好的。而且秦國有外敵,可以轉嫁矛盾。

但秦國變成秦朝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後,這一點就行不通了。

至於給秦始皇一張世界地圖,讓秦始皇把矛盾轉移到海外,那更是不可能。

漢武帝為了征討匈奴,晚年漢朝戶籍整整減少了一半,差點讓漢朝統治崩潰。這還是有文景之治留下的雄厚底子。

秦朝就兩千萬人,要怎麽跋山涉海去征伐海外?

兵哪來?糧哪來?武器哪來?

這麽遠的距離,又如何聯絡?

歷史中的秦始皇不是沒有試圖轉移矛盾,所以他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結果是國內矛盾更加激化,根本不是什麽能打的地不夠。

所以朱襄明白,政兒無法轉移矛盾,隻能一邊休養生息,一邊鎮壓國內民亂。

“不過政兒,你的壓力也別太大。”朱襄語重心長道,“治國必須恩威並施,國人畏威,但也感恩。你放手去做,撫民的事交給舅父舅母。”

嬴政終於給自己倒了一碗酒,捧著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喝:“好……好難喝!”

嬴政使勁扇舌頭:“這什麽東西!”

“酒。”朱襄疑惑,“政兒你沒喝過?”

嬴政從懷裏摸出一塊桂花糕塞進嘴裏,衝淡酒味:“……以前舅父舅母不讓我喝酒。但酒怎麽會這麽辣口。”

“是烈酒。”朱襄笑道,“喝不慣就別喝了。走,舅父給你做點好吃的。”

朱襄站起身。

嬴政嫌棄地用酒壇子壓滅火焰,把酒壇子留在了原地。

舅甥二人提起燈籠,摸黑去廚房偷吃。

“對了政兒,你還受前世感情影響嗎?”

“一直都沒影響。舅父,我有個疑問,前世和今生,究竟算不算同一個人。”

“哈哈哈,政兒開始思考哲學問題了。”

“什麽叫哲學?……先別打岔,你還沒回答我。”

“這個嘛。”朱襄背著手,慢悠悠道,“有人的人格以前世為主,今生的經歷會對他的性格造成影響;有人的人格以今生為主,前世的記憶會對他的性格造成影響。這很複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