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附錄 戰時經濟學

戰爭對主要戰時經濟體的影響

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軍事和政治曆史都對經濟學不以為然,人們相信戰爭的勝利僅僅依靠軍備和戰略戰術。然而,如果沒有經濟管理,長期的軍事行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將軍們也需要經濟學家和財政部長。

在1935—1945年這10年間#pageNote#0,世界大戰造成了經濟方麵的各種巨大難題。從許多方麵看,它代表了世界曆史上最大的累積經濟衝擊。有大量關於戰時主要國家經濟的文獻,盡管形式不同,但所有這些經濟體都遭到嚴重破壞。它們麵臨許多不同的經濟問題,並嚐試了許多不同的經濟政策。我們能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主要參與國經濟的影響?以下摘要反映了哈裏森等人對主要參戰國經濟的研究成果(Harrison, 1998)。

戰爭對參戰國的總體經濟影響最初取決於戰前幾年的準備程度、國家的產業結構、閑置產能的多少,以及將生產從民用轉向軍用的配置和控製機製。獨裁者有直接控製的優勢和個體決策不力的劣勢。中央計劃經濟具有控製資源的優勢和配置效率低下的劣勢。

在所有國家,投資,特別是公共投資大幅增加,尤其是占公共資金比例較高的軍備支出。純粹用於民用目的的投資顯著下降。產能利用率明顯提高,新的批量生

產技術投入使用,生產了大量標準化的軍事裝備。勞動力投入受到擴軍需求的限製,涉及強迫勞動的地方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總的來說,和平時期的正常生產受到嚴重幹擾,計劃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國際貿易成本上升且不安全,貿易量下降,且側重於提供糧食和戰爭物資。

由於戰前國際資本市場凍結,戰備的資金隻能主要來自國內。為此,國內稅收增加,公共債券發行擴大。國民財富和資產貶值。

所有國家的家庭消費因受到限製而減少。民用產品的質量下降,消費者選擇範圍大大減少,大多數國家實行配給製。私人消費的減少是戰爭期間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相當數量的私人資產被國有化或沒收。

主要參戰國的經濟分配都受到很大影響。被占領區,飽受蹂躪的人們失去了土地、住房和其他資產。在所有國家中,納稅人和流動人口遭受的苦難最為嚴重。一些實業家和熟練的勞工團體在戰爭期間獲得發展。戰後的安排可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包括持續配給、黑市、專製政府、領土喪失,有時還有革命。除了少數例外,國家債務在戰時顯著增加,在戰後逐漸減少(Slater,2018)。引申來看,隻有有能力舉債才能發動重大戰爭,但還款的重擔卻留給子孫後代。從更廣泛的社會經濟意義上講,凱恩斯提出

的融資政策表明,這種負擔也可以在資本和勞動力、年輕人和老年人、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轉移。

多數國家的戰時產業公有製大幅增加,公共部門規模擴大,資源配置體係更加指令化,產業政策更加激進,監管力度加大,政府收入提高,公共赤字增加,公共債務不斷積累。經濟學家的作用從傳統的注重增長和穩定轉變為建設有針對性的工業能力,優先考慮軍事生產,限製民用和家庭生產。這就需要用到配置機製、價格穩定和收入政策。這也意味著政府賬戶資金管理的創新,以及尋找可靠的方法將資金負擔推給後代。

戰後,經濟發展重新回到以民用為重點的方向,但不可能回到戰前那樣了。

附表1 戰時經濟負擔

注:GDP數據以美元計價,並根據2018年價格進行調整。中國的數據僅包括國統區,不包括共產黨控製區和偽滿洲國。請注意,中國的數據不確切。

資料來源:Harrison(1988,1998)。

戰時經濟政策概述

附表2簡要概述了本書關注的六個國家中七位經濟學家麵臨的問題。

附表2 六個國家的七位經濟學家麵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