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晉升與效率

最革命性的發現:

“用數學方法論證了機構和企業如果實施隨機晉升,效率會更高。”

獲獎者:

亞曆山德羅·普魯奇諾(Alessandro Pluo)

安德烈·拉匹薩達(Andrea Rapisarda)

塞薩爾·加羅法洛(Cesare Garofalo)

三位獲獎者共同出席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同時,出席這一盛會的還有當屆化學獎得主,他們推翻了水和油不相溶的陳舊觀念;還有一個新西蘭研究團隊的女性學者獲得了物理學獎,她用實驗向人們證明,如果將襪子穿在鞋子外,在冰上走路時不易滑倒。然而,經濟學獎的共同得主—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美國國際集團(AIG)、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美林證券公司(Merrill Lynch)的總裁和高層主管全部缺席頒獎儀式,此獎是為了表彰他們創造並發展的巧妙的投資計劃,這一投資計劃可以保證每個個體獲利最大,讓全球經濟的風險最小,並且其後果將被長期銘記。

亞曆山德羅·普魯奇諾和安德烈·拉匹薩達是理論物理學家,拉匹薩達曾經指導了比他年輕10歲的普魯奇諾的博士論文,該論文於2005年答辯。一開始

,他們共同研究的是統計熱力學中偏抽象的課題,如分形、混沌、不可逆現象等。之後,他們和這一學科內的很多專家一樣意識到,他們為了研究隨機物理過程所研發的精密計算的方法和概念,可以在其他領域繼續發展,包括經濟學和社會學。一些出色的學者已經開始用他們熟悉的統計物理學方法分析股票交易價格的浮動,其中有些人甚至創建了自己的投資基金。每年1月在巴黎舉行的“統計物理學日”大會上,我們總能看到科學與人文社科之間的交流。

因此,難怪普魯奇諾和拉匹薩達也有探索新世界的想法。從2009年起,他們在卡塔尼亞大學的同事、社會學家塞薩爾·加羅法洛與他們合作發表論文,效果立竿見影:現在,普通讀者差不多可以讀懂他們文章標題中一半的詞語。繼《在混沌邊緣的Korimato模型中央限製定理的違背》(Violation du thérave;me de la limite trale dans le modèle de Korimato au bord du chaos)一文之後,他們又發表了《封閉環境中步行者管理的多重因素模擬》(Simulation multifactorielle de la duit des piétons

dans un enviro fermé),反正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些啥。2010年,三個人對彼得原理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研究途徑。

¤¤¤

1969年,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倫斯·彼得(Laureer)闡述了這一原理後,這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原理就變得廣為人知了。這一原理經常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被提及,現在已經成為日常話語的一部分。彼得認為:“在等級製度中,每個人都會上升到他不能勝任的層次,然後便會最終停留在這一層級。”按照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慣例,這一原理是以個案研究為基礎的,勞倫斯·彼得和記者雷蒙德·赫爾(Raymond Hull)編寫的書中對其有精彩的描述。

彼得原理盡管有些善意的諷刺,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沒有人能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在某項工作上能力出眾的個體,在另一項工作上可能效率低下,甚至對這份工作有害。最精良的技工在麵對組織工作的問題時,可能會成為一位非常糟糕的工頭。同樣,一位天才學者在成為學院的領導後,也可能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幹擾他人的工作。我們都曾在行政部門遇到過一些令人無法忍受的小領導,他們吹毛求疵,獨斷專權,或者愚蠢至極,這也驗證了彼得原理。在一些更加嚴重的後

果中,一些大型公司的倒閉是否能歸咎於一些領導者?他們在職業生涯中肯定曾表現出過真正的智慧和品格,但調到高層之後,卻令人失望地被證實無法勝任。

雖然彼得原理很有吸引力,但似乎並不具有普遍性,因為不是所有火車都會晚點,不是所有公司都疏於管理,不是所有高中校長都玩忽職守,也不是所有的部長都效率低下。幸而如此,因為彼得原理除了打擊任人唯才的思想,從人道主義的觀點來看也令人苦惱。個體努力工作,實現自我發展並獲得成就感,這是不稱職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的幸福。此外,彼得引證了一些饒有趣味的例子,證明職員們為避免晉升,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采取一些對策:上班遲到、著裝怪異、文身、當大家在公司餐廳吃午餐時自己帶飯、拒絕參與籌款買送別禮物、將車停放在領導專位;還有一位擅長園藝的園丁,為了不被提拔為組長,想方設法搞混並弄丟訂貨單和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