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與難纏之人的談判藝術(1 / 2)

概述與難纏之人的談判藝術

外交是讓其他人認可並接受你的行事方式的一門藝術。

——丹尼爾·華雷,

意大利外交家

在日常生活中,令你抓狂的談判情景無處不在。早餐時分,你與配偶就是否要購置一輛新車產生分歧。你認為現在正是購置新車的好時機,而你的配偶說:“別傻了!你知道我們現在無法承擔買新車的費用。”

你來到公司,在早會上,你向老板展示一個新項目的企劃方案。盡管你為這份企劃方案做了精心準備,但還沒等你做完開場介紹,老板便無情地打斷了你:“我們之前嚐試過,沒用。好了,下一個議題!”

午休時間,你試圖退回出現機械故障的烤箱,但由於無法提供發票,銷售員拒絕了你的退款要求:“抱歉,這是本店的退款規定。”

下午,你將已經達成一致的合同文書拿給客戶簽字。在此之前,你已向同事“吹噓”了這筆交易的達成,並與供貨商進行了必要的對接。然而,就在簽字的當口兒,你的客戶對你說:“十分抱歉,除非貴公司在報價上給我們15%的折扣,否則我的老板將無法批準本次交易。”

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你打開車載廣播,卻聽到又有一架民航客機被劫持的消息。恐怖分子表示,如果政府不滿足他們的條件,他們就撕票。麵對此情此景,雖然你非常同情被劫持乘客的家人,但對是否

有人能與這些瘋狂的恐怖分子談判,你深表懷疑。

晚上,你需要回複幾個電話,但13歲的女兒一直“霸占”著電話線。一怒之下,你要求女兒立刻掛斷電話。女兒不甘示弱地吼道:“你為什麼不為我增設一條電話專線?我的朋友們都有。”你試著勸服她,可她重重地將房門摔上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麵臨艱難的談判情景,對方可能是急躁易怒的配偶、剛愎自用的領導、僵硬刻板的銷售員、詭詐多變的客戶或者不可理喻的青少年。在重壓之下,甚至是溫婉善良、通情達理的人也可能突變為暴跳如雷、難以對付的對手。如此,談判可能陷入泥潭或最終破裂,不僅花費時間,還給我們的生理(身體部位出現潰瘍)和心理(夜不能寐)造成雙重打擊。

要妥善應對這些情景,僅僅擁有一般的談判技巧是不夠的。你該如何與拒絕傾聽的人打交道?為了得逞,他可能會莫名其妙地向你發泄負麵情緒,甚至直接向你放出狠話:“要麼乖乖接受,要麼滾!”

你該如何與一直打斷你說話的人打交道?對於那些指責你不可靠且能力不夠,試圖讓你充滿負罪感,或者威脅你妥協,否則會讓你承擔可怕後果的人,你該如何應對?

倘若對方用錯誤、虛假或者令人困惑的信息與你進行談判;為你營造雙方達成共識的假象,而實際上隻是想滿足自己一時

興起的訴求;無限期地拖延談判周期或者幹脆不接受談判,你又該如何應對?

理想情況下,你會與對手進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談判。你會從確認他的利益——他的顧慮、訴求和渴望——出發,然後試圖探尋符合雙方利益的不同方式。你的目標便是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高效地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

然而,倘若你的對手並不熱衷於這種談判模式,不在意你達成協議的強烈意願,依舊予以回絕,那你該如何跨越這道門檻呢?

五大挑戰

要想跨越見拒的門檻,你需要了解埋藏在拒絕深處的潛在因素。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你的對手拒絕合作?麵對對手的拒絕,人們會輕易認為設置障礙、攻訐打壓和巧施詭計不過是他本性的一部分,要改變他的異常行為是無能為力的。然而,倘若你能成功應對他的潛在動機,影響其行為方式絕非癡人說夢。

在攻訐打壓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對手的憤怒與敵意,在強硬態度的背後可能埋藏著對手的恐懼和猜疑。為了證明他的正確以及你的荒謬,他可能會拒絕聆聽。由於將世界看作“人吃人”的冷酷煉獄,他可能會認為使用肮髒的手段保護自己或報複他人是正當合理的。

再者,你的對手之所以在談判中一味地攻訐打壓,並不是因為他的不通情理與生俱來,而是因為他並不知曉其他的談判方法。他僅僅是

將在沙箱#pageNote#0中首次接觸的那些常規談判技巧運用於實際談判中。在他眼裏,讓步是唯一的替代方案,而這是他不願做的。

即便知曉合作型談判模式的可能性,他也仍可能將其棄如敝屣,因為他無法洞見這一模式能為自己帶來何種實惠。即使你能夠滿足他的利益訴求,他或許也會擔心因立場不堅定而失去尊嚴。倘若談判中的某個想法是你提出的,他可能會僅僅因為有傷自尊而予以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