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梨雲村是這裏嗎?(1 / 1)

“青年在豔陽下踱步迷惘,少年在迷霧中奔向終點。迷霧終將散去,孩子終會長大.”

人生這麼短暫,去不了詩和遠方,來梨雲村下走走吧。這裏的房屋錯落有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村民熱情好客,樸實善良。梨雲村人世代種植梨樹,每年春天梨花盛開。整個村莊猶如被一片白色的花海所包圍,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梨花香,美不勝收。它們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這個村莊的獨特景觀。

在梨雲村,梨樹的種植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梨樹也成為了一種象征,代表著這個村莊的悠久曆史、獨特文化和美好願景。

“我的青春卻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繁複的筆觸,卻有一種樸素的美。平淡無奇的日常,時常回憶起來總是讓我既難過又幸福。難過的是它過於平淡;幸福的是它給我帶來了獨一無二的青春回憶。

難過和幸福這兩個似乎聽起來沒有任何關係的詞,一起來形容我的青春好像有點矛盾。難過和幸福這兩個不相同的“極端”,它們似乎無法共存。然而,生活中的我卻總是在這兩種極端情感之間徘徊,無數次感受著它們的交織與碰撞。

“一九九七年,梨雲村下”

幾個老漢簇成一團,蹲坐在村口的柿子樹下,曬著太陽。從遠處看梨雲村供銷社就像是“依偎”在柿子樹身後,成為了梨雲村一時的風景線。這些老人幾乎都是村裏的“元老”,他們見證了村裏這些年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老梨頭就是其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已是仗朝之年,還依然精神矍鑠。講述著梨雲村過去的點點滴滴,時不時還會揮舞幾下旱煙杆,“明朝洪武年間,洪桐大槐樹下,老祖先砸鍋分家,篳路藍縷到這片土地上,摸爬滾打…………

老雲頭在一旁聽著,時不時的跟著點頭附和。老雲頭年輕時是曾一名軍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據說還是一名連長,後來因為在朝鮮戰場上耳朵被流彈擦中,導致聽力不佳,不得已不離開軍營。後來聽老梨頭說:“雲伯伯是因為不想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麵留給部隊,咬定牙關選擇了轉業”。

老雲頭原先在東北當兵,轉業回來後一直留在梨雲村供銷社工作,在黑土地生活了十幾載,老雲頭說話口音中東北味十足,時而又穿插著梨雲村的方言,有時候真讓人難以分辨他到底是東北人還是熙隋人。

“你好,同誌,請問梨雲村是這裏嗎”?梨雲村頭操著一口雲南口音的中年婦女問道。

“弄啥子的,這是誰個”,老梨頭抽著旱煙問向其他幾個老漢。

“聽這口音,不像不是咱們熙隋鄉的吧”,一邊的二黑迎合著。

“你過去看看,建軍”,老梨頭指了指坐在最外圈的老雲頭。

“可是哪個閨女迷路了”。老梨頭磕了磕旱煙緊接著說道。

“建軍,雲建軍”。

“哎”,“中”,“中”,“梨叔。

老雲頭起身,將手中的報紙放旁邊的地上,拿磚頭子壓著,朝村口邁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