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結論:我們將去往何方?
我們應該怎麼做?
未來就在眼前!
——莫特·薩爾(Mort Sahl)
展現在我們麵前的畫麵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可以擁有一切:更好的醫療保健、更優質的教育,甚至更多的管弦音樂會,而且我們不必為此放棄衣食住行,甚至無須減少對不那麼重要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如舒適的假期、不受限製的旅行和隨時可得的娛樂。這不僅僅是一種顯得有些“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而且正是我們已經經曆過的事情。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醫療費用的爆炸式增長和大學學費的急速提高,並沒有阻止美國人消費這些以及其他服務和商品。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曆史時期都更長,上大學的人口比例也在不斷上升。恰恰相反,未來真正會對這個理想構成威脅的是愚蠢的公共政策。
讓我們考慮兩種可以設想的未來前景。在第一種前景中,整體生產率繼續保持增長,就像近幾個世紀以來在世界許多地區都發生過的那樣。當然,沒有人能夠保證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但是我認為,在一個競爭性的經濟社會中,這應該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負擔得起社會所需的更多東西。哪怕醫療保健和教育變得越來越貴,我們的收入也會快速增長,足以讓人們負擔得起這些服務。
是經濟
學家瓊·羅賓遜首先引起了我對這種前景的關注。她指出,如果全世界所有地方的生產率都在提高,即便某些行業的生產率比另一些行業的生產率要低,那麼根據定義,同樣的勞動時間甚至更少的勞動時間將比以前生產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這基本上就是20世紀美國已經發生的事情。結果是,我們現在可以負擔得起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當然,在經濟衰退時期除外)所需的(更多的)一切東西,所有有助於提高生活水平的東西。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解決了所有經濟問題。我們的社會中仍然會有窮人,而且由於成本病的影響,部分醫療保健和其他服務的資金可能必須通過政府機構來提供,這樣必定會帶來大量政治問題。
但是,假設未來的生產率不再持續增長。假設創新逐漸停止。假設我們耗盡了自然資源,平均收入水平停止了穩步上升。那麼又會怎樣呢?正如我們在第八章中已經看到的,那樣的話,成本病將不複存在,因為成本病本身源於不同經濟部門生產率增長的不均等。如果所有經濟領域的生產率增長都為零,這種不均等就會消失,成本病將不再是一個問題,但是這也就是唯一的好消息了:我們的其他問題,尤其是貧困問題將會嚴重得多。
當然,這種令人沮喪的情況不會發生。即便像一些觀察人士宣稱的那樣,
創新正在放緩,但是創新驅動的生產率提高也仍然遠未下降至零。想想互聯網帶來的奇跡吧。在這裏,創新催生了更多的創新。盡管我們目前正處於曆史上經濟增長率低於正常水平的周期性時期,但是我們顯然更應該著眼於未來生產率的持續提高,那將使繁榮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有鑒於此,很明顯,如果“醫療保健和教育等服務是我們負擔不起的”這種錯覺阻礙了醫療保健和教育的改善,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不得不承受自己釀下的苦果。根據定義,生產率不斷提高本身就能確保未來我們可以獲得豐富且合意的產品和服務。對這個美好前景的主要威脅是一種幻象(即認為社會不可能負擔得起它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政治幼稚病,比如一方麵要求削減政府收入,另一方麵又要求政府預算必須永遠保持平衡,它們將剝奪我們的後代享受這些好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