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ppie有腔調
※ 十問
凱文·凱利:盡量成為一件事的行家裏手
記者\/文思敏 編輯\/符淑淑
美編\/景毅
Yi YiMagazine
K Kevin Kelly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失控》作者。他是“網絡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其中,《失控》《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被稱為“K.K.三部曲”。2023年9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書《寶貴的人生建議》。
01
Yi 你提到未來社會是一個“進托邦”(progress+topia=protopia),這意味著明天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但會比今天稍微好一些。為什麼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K 我認為樂觀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個性,它實際上是一種選擇。所以我選擇“更加樂觀”,我選擇樂觀是因為,我認為隻有樂觀才能創造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必須首先相信我們能創造出什麼,才能創造出它。
02
Yi 韓炳哲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非物》裏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他認為數字技術對世界最大的改變是我們與實物觸碰的機會越來越少。例如,我們閱讀電子書而不是實體書,我們不再購買CD來聽音樂。他提出,當所有物品消失,功
能被整合到數字設備中時,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會隨之改變,而這可能是現代人焦慮的根源。你怎麼看韓炳哲的觀點?你認為你與那些對技術持懷疑態度的人文主義者之間的分歧在哪裏?
K 關於我們是否會更焦慮,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相關數據和科學依據;關於人們使用Kindle比使用書本更焦慮的研究,也許是的,但需要科學依據來支撐。
03
Yi 在人類工作逐漸被機器取代之後,我們還能對虛擬和現實作有意義的區分嗎?
K 這個問題在於這裏所說的“人”是否真實存在?我舉個例子,如果你在電子遊戲中攻擊某人,而對方不想被殺,這與你在現實生活中試圖殺死對方是否是一回事?有些人說,“是的,這是一樣的”。而有些人說,“不,二者非常不同,實體世界更強大”——當你傷害某人的身體時,它不同於傷害虛擬身體。我的觀點是,我認為它們是不一樣的,但它們仍然是真實的。虛擬世界中發生的事情是真實的,它們和實體世界不一樣,但它們仍然是真實的。
04
Yi 如何定義“真實”的含義?
K 它們都是有後果的,“真實”的東西在你的生活中會產生後果,不管是實物還是文字,它們會影響你。就像言語,即使它們沒有任何重量。我對你說了一些話,你看不出來,沒有證據,你也看不出來
我對你說了什麼,但它是真實的,因為它能對你產生一些影響。
05
Yi 最近聽到或遇到的最有趣的觀點是什麼?
K 我聽說現在在加利福尼亞有一群富豪正在大量購買土地,在舊金山灣區他們正在試圖建立自己的城市。他們想要一個更加自由主義的城市,可以更自由地發明和創新,沒有那麼多規則,沒有工會或者其他製約。他們想要新的規則。如果隻是一家公司,這很難做到,但如果能控製整個城市,說不定可以實現。
06
Yi 你在《寶貴的人生建議》裏提到,當真正獨立思考時,結論將是不可預測的。你在書中多次強調了不可預知性的重要性。不可預知性是否與想象力有關?它源於何處?
K 有點難以解釋。我們知道熵和熵增,這是物理學的定律,從未見過任何例外。就像你可以把雞蛋打碎,混在一起,但你永遠不可能再把雞蛋拿回來。生命以及宇宙都處在下坡路,最後變成一種平坦的灰色,什麼都不剩。這是生命的秩序。當你死了,事情就變得很平,非常可預測,看起來千篇一律。殺死一個東西隻需要很少的能量,但要讓一個東西活著,需要大量的秩序和能量。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如果你非常特別,就與秩序相悖。而就你我個體而言,越是不可預測,與其他人不同,就越是活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