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十四年,上元節剛過,熱鬧的氣氛還沒有從街道上散去,打鬧的孩童卻已少了大半。原因無他,正是因為今日是當地豪門望族柳源李氏家塾開學的日子。
說起柳源李氏,雖比不上京城中的四大姓,可也是本朝數一數二的望族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李家曾祖李輔國。小小的一個放牛娃,竟也能憑著聖賢書,一步步走到帝師之位,教出了曠世明君不說,自家五個兒郎也俱是英傑,“輔國”一名,正是先帝對自己老師一生功績的最佳獎賞。
先前在柳源寂寂無名的李氏,經李家先祖兩代人的功名,以蓬勃之勢,在大周王朝迅速崛起,而每一個李家人都知道這份榮耀是因何而來,故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已經刻進了每個李家人的骨髓,正月十五一過,別家的孩童還在玩耍,而李家的家塾已經傳出了朗朗書聲。
李輔國一生五兒四女,長子李盛柏,天賦卓絕,於求學一道頗為刻苦,十六歲時以一篇《長風賦》名揚京師,加冠之年便被先帝召入宮中,擬做皇太子伴讀,誰知天妒英傑,一場瘟疫帶走了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如今也隻能從他所留辭賦中略一窺視其當年風采了,留下一子李廷玉,如今已步入仕途。
次子李盛鬆,雖不如其兄文采飛揚,但勝在為人紮實,一生為官,從未有過差錯,就連先帝也讚其老成謀國。然其於為官之道雖說謹慎,於治家之道實在平平。原配已逝,唯留一女,但這一女也因種種原因早已香消玉殞,續弦趙氏又是全族上下知名的愛弄權,雖有一子卻是個病秧子,也撐不了門戶。故而李盛鬆一門,如今在外的能稱得上有幾分前程的,俱是妾室所出,到底有些被世人所不齒了。
三子李盛樺、四子李盛林、五子李盛楷如今俱在京城為官,李盛樺雖於年前乞骸骨請求歸鄉,但聖上以朝中無人之由,屢次駁回,在外人看來,也算是別樣的殊榮了。
而如今李家能稱得上頂梁柱的,也就是四子李盛林了,李盛林於六年前拔擢尚書後,便如日中天,李盛樺雖有清名,但若論權勢,到底比不上他這位兄弟。但李盛林已許久不曾回鄉了,故而鄉裏鄉親對這位大人,也僅是曾經如何如何了。
李輔國仙逝多年,如今在柳源老家掌家的李老太爺是李輔國的次子李盛鬆。李盛鬆為人謹慎,卻又頗為厚道,以至於致仕多年,仍常有官場老友前來問候,十裏八鄉也頗有高望。
李盛鬆深知窮人的孩子想要魚躍龍門,無非讀書一條路可走,李輔國當時窮困潦倒帶著他和大哥吃糠咽菜的日子,他是一刻也不敢忘,在他年輕時,多次出任地方父母官,每到一處,他最先做的事情就是興辦教育,如今回鄉多年,又怎能不為鄉親所謀?
故而這李家家塾今日分外熱鬧,正是李老太爺一聲令下,準全縣兒童都來家塾開蒙,分文不取,連縣太爺也甚為感佩,今兒一並前來李家家塾捧場。
李家家塾位於李家大院東北角,是一個標準的四進四出的大院子,就連李盛鬆自己住的院子也比不上家塾規模的一半。
李盛鬆陪著縣太爺來時,家塾裏已是人頭攢動,書聲琅琅,開蒙的稚子,入學兩三年的孩童,還有那些已求學多年的少年各自身處不同房間,由先生帶著高聲朗讀。圍在廊下的一眾鄉親,見李盛鬆前來,俱是拱手作揖連連道謝,如此盛景,隻怕柳源縣十年八年也不會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