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清冷的薄霧在晨光下悠閑地飄動,籠罩著一座座落滿白雪的山峰。雲霧飄渺中舉目望去,北麵極高處盤著一座雪峰,宛如一條銀色天龍橫亙天際,龍首昂揚著直入雲霄。
峰頂之上,一名玄衣男子在涼風薄霧中負手而立,一縷銀發在他墨玉般的雙眸間吹拂。男子劍眉微沉,豐神俊朗的麵龐不見悲喜,雙眼幽深地望著遠方,似在追憶四散而遙遠的舊事,又像在沉思中迷失了自己。
此時不遠處的上空劃過一道亮光,流星一般破風而來。霎時間已到男子數丈之外,亮光疾速不減,穿過清冷的白霧直直地砸向地麵。堅硬的岩石崩裂飛散,挾帶著積雪射向高空。
雪霧彌漫間,亮光砸裂的地麵漸漸合攏,周圍的碎石與積雪也開始向中心聚集,隱隱聽得有斷臂接骨之聲,不多時便隱現出一個人的輪廓。
隻見此人身穿亮銀鎧甲,肩披符文長袍,單膝跪地,對著前方男子緩聲說道:“國主,查到了。”蒼桑有力的聲音使周圍的空氣又多了幾分寒意。
“辛苦了。”玄衣男子輕聲說道,溫潤如玉的聲音平淡而柔和。他微微抬頭,向著更遠處望去:“看來我要遠行了。”
銀甲男子起身,臉上閃過一抹擔憂的神色,想要說些什麼,卻欲言又止。
山上的薄霧在陽光下漸漸散去,隱約可見生於山石間的枯樹老藤,如同壁畫一般靜立著,也許早已習慣了這日複一日的終年寒冬。
隻是那棵老樹的枝椏處,不知何時長了一片不合時宜的枯色樹葉。仔細看去,此刻又像被灼燒一般,葉片逐漸萎靡焦枯,隨即化為灰燼,消散得無影無蹤,像是從未出現過。
天地之間又歸於萬籟無聲。
卻說太古之時,天地初開,萬物混沌。既無四極九州之分,也無日月四時之序。狂風驟雨交替,酷暑嚴寒並存。熊熊烈火燃燒著大地終年不滅,滔天洪水肆虐著萬民經久不退。人間又有生民野族互爭土地食糧,整日燒殺擄掠。天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不知曆經幾世,人間生一智者,名曰軒轅,尊為黃帝。黃帝修德化民,平四夷而正天道,並封句芒、祝融、蓐收、禺疆為春夏秋冬四季之神,分管四方時節。
至此,春夏秋冬有別,四時流轉有序,凶火熄滅,洪水退去。四海方平,天下乃定。
而民間傳聞,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素來不合。本就因香火之事憤懣不平,此次分封四季神位,不僅沒有共工一席之地,更讓祝融勢大。
共工終不能忍,怒而挑起事端。然而共工不敵,便慫恿其他三神也卷入此戰,天下又複動蕩。
黃帝聯合諸神討伐共工。共工終於戰敗,以怒撞不周山而終。
戰亂之殤終成心中之刺。這一戰,雖說使得四季之神重新歸位,但各神之間已經漸生嫌隙,互相覬覦。在天帝治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早已離心背德,明爭暗鬥。
天地浩浩,人間渺渺。如此這般,說來已是百世千年。
千百年間,四位神祈為防自身造化功業意外落入他人之手,以自身元神作引,天上星辰布陣,用畢生修為催動陣法將四季之境注入節氣之中,使其化為實物。
此物名曰氣靈,乃節氣之靈也。一季六氣,共二十四氣靈。並為氣靈創建輪回之所,稱為四象壇,氣靈於四象壇中按節氣流轉,循環往複,生生不息。
氣靈平日被列於四象壇的陣位以對應時令,也可沉於人體丹田以供修行。
四位神祇各自持有六枚氣靈,按所屬星宿分三個陣位,由三位星君執掌。
氣靈非特殊時期不可離開四象壇,否則每少一枚則季節之力減弱一分,不僅影響修行者的靈力,更會衰減節氣應有的氣象,使冬天的皚皚白雪化為夏季的烈日炎炎,春日的草長鶯飛變成秋天的枯枝敗葉。
此種季節侵襲的景象,是四方神祈既想侵占其他三季又極力防止被侵占的根源,也是戰亂不息的根源。
自此,四季逐漸分離,各行其法,不再有輪回之說。春夏秋冬各有其地,四季之神各掌其國,四國之民各奉其主。
而今不知過了多少世代,四國雖然偶有爭執,但也不見大的動蕩,各國休養生息,彼此也算相安無事。國民安居樂業,一片太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