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改革開放初期,在四川西北一個小村莊的春天山腳下一間茅草屋裏出生了一個女嬰,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刀疤女士。
刀疤女士出生5斤,她的媽媽一個1955麵後出生的農村婦女,沒有文化,她叫老陳刀疤女士的爸爸是個大齡未婚家庭貧困的男青年他叫鬆娃。
刀疤女士的媽媽也是個苦命人,她的親生父親也就是她的外公在她三四歲的時候去世,據說她的外公是國民政府那會一個村官,她兄弟姐妹當時有七個,為了養活一家,她的外婆帶著較小的三個女兒改嫁給了一個中年喪妻的男人,那個男人有一個女兒,這樣一個組合家庭誕生了,後來他兩又生了四個子女,因此一共十個子女,在哪個年代需要賺工分,老陳跟著他的兩個親姐姐一起割草放牛,畢竟不是自己親生女兒,老陳的繼父沒有讓她們帶來的三姐妹上一天學,她們負責幹家務賺工分養家,其他弟弟妹妹們都上學。在那個年代如果24歲還沒出嫁應該就算老姑娘了,因為需要這三個勞動力,三姐妹都是到了24歲才說親出嫁。到了老陳因為沒有文化不說,長得也不好看齙牙,小小的眼睛,但是精明能幹。後來在她一個村的大姐介紹了一個她遠房親戚小鬆,小鬆長相端正,濃眉大眼,1米7高,不笑的時候,一股凶相,初中文化水平,平時愛吹牛,也是大齡未婚,他17歲時,母親去世,家裏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才幾歲。他爸爸也就是刀疤女士的爺爺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好歹聰明能幹,當了生產隊隊長,一個大男人拉扯一家老小,後來實在養家困難,把他的兩個小兒子送養給了富裕人家,當時小鬆作為大哥親自去成都那邊把他兩送人,據說哭的也是稀裏嘩啦,但是礙於當時那個條件也沒辦法。小鬆還得照顧他剩下的弟弟和妹妹,他一天也不務正業,到了適婚年齡也沒人給她說媒,畢竟家庭條件太差,並且也是個浪蕩子,跟有夫之婦勾搭曖昧。後來他的一個親戚給他介紹了同樣難嫁的老陳,他兩一拍即合,雖然小鬆家庭差,一個弟弟兩個妹妹,也沒有婆婆幫襯,家裏就隻有幾間茅草屋,老陳相中了小鬆長相,確實在十裏八村也沒有這麼周正的人。小鬆也不能嫌棄老陳,因為他的家庭條件,根本沒有人願意嫁給他。但是老陳的父母極力反對,特別是老陳的媽媽,但是架不住老陳願意,自己小鬆的殷勤,經常翻山越嶺春去冬來的去未來老鄉人家幫忙,就這樣一年多,老陳父母終於同意了這麼親事。也沒有婚禮,也沒有什麼儀式,領了結婚證,老陳就跟著小鬆家生活了。
那時候條件差,但是沒過多久土地分包到戶,但是老陳能吃苦,啥重活累活都幹,吃飽飯是沒問題了。兩口子養過鴨子,養過豬,但是好像沒有財運,都不成功。後來1980年他們的大兒子出生後,小鬆跟著村裏木匠去當了學徒,外出跟人學打家具。
慢慢的終於該輪到我們的刀疤女士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