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完的第二天開始,蘇葉就把儀器給了一個親兵,讓他帶人去大秦的各個地方放電影,還給了一輛小型電能房車,隻要太陽能板不壞,就能一直開,蘇葉告訴他們每個五十裏地通知當地百姓,一個地方放兩天的電影。

蘇葉給大秦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也讓所有人有了不一樣的活法,蘇葉相信,未來的大秦什麼都會有的,她想給大秦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過了幾天,秦始皇派人來叫蘇葉,蘇葉聽了半天,意思就是所有人還想看電影,蘇葉當場就答應了,沒問題,這次咱放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創造的一種使用地雷抗擊敵軍的巧妙方法。

抗戰期間,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也在膠東抗戰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中,隨地取材,利用廢鐵、玻璃、石頭等製造地雷,工省價廉,有一定的殺傷力,亦不易被敵人發現。他們把集束起來的手榴彈和用土法自製的各種地雷,隨處埋設於大道、田野、山腳、村邊、室內、室外、樹林草叢等敵人必經或可能經過之地,施以偽裝,使入侵之敵陷於處處有雷,物物皆炸,寸步難行的境地。

1940年2月,日軍侵入海陽縣,很快占領了行村、大山所、魯古埠和鳳城等沿海村莊,並在那裏建立據點。日偽軍瘋狂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海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中共海陽縣委積極發動群眾,建立起青抗先、農民自衛團等抗日武裝,配合主力部隊、地方武裝狠狠打擊敵人。

1943年秋天,趙疃村民兵負責人趙同倫從區武委會領來了兩顆地雷,他和趙守福等民兵湊在一起研究出拉線、絆線等幾種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200多個日偽軍出來搶糧後,從趙疃西大道回據點,趙同倫率領趙守福等提前在路上埋下兩顆絆雷,一下炸死13個敵人,民兵們心裏樂開了花,都盼望上級多發一些地雷。可是,那時八路軍兵工廠的條件很差,地雷生產遠不能滿足需要。趙守福他們日夜琢磨,根據放炮打石頭的原理,很快研製出一顆“石雷”,經過試爆,效果很好。於是,他們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塊利用起來,製成各種拉雷、絆雷、滾雷。

與此同時,其他村莊的民兵,也都學會用地雷打擊日軍。文山後村於化虎曾到獨立營學習埋雷技術,並很快教會了其他民兵。同年秋的一天,他們得知行村的敵人到河崖、寨頭、小紀一帶去“掃蕩”,就在敵軍回行村的必經之地——野虎嶺,埋下兩顆地雷。敵人從小紀轉回來,剛登上野虎嶺便踏響了一顆地雷,四五個日軍飛上了天空。敵軍官吩咐士兵到趙疃下門板抬屍,剛轉到前山坡,又踏響了另一顆地雷,又炸死了3個敵人,其餘的敵人急忙逃回據點,一個多月沒趕出來。

曆史評價說抗日戰爭期間,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也在膠東抗戰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海陽地雷戰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它地區的抗戰。海陽民兵不僅在海陽境內大顯身手,而且還奉上級武委會之命,多次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若幹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關地區的抗戰,從而推動了整個山東地區的抗戰,為山東地區的抗戰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