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兩個月的準備,王翦為大將軍,樊噲李信為先鋒,三十萬大軍陳兵遼東郡,遼東郡邊上就是鴨綠江。
現在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四月,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的季節。整個高句麗都不知道,將有一場戰事在等著他們。
這時候的秦國還沒有大船,隻有一些中小型船隻。這次蘇葉也跟著來了前線,還打算弄個橋。
在來的路上,蘇葉還轉道去了一趟淄博那邊,找了一處花崗岩石頭山,直接用劍削了很多大石墩和一米厚的十米長五米寬的石板。石墩都是十米長三米寬五米高,兩頭削成了半圓形,做橋墩的基石。
蘇葉采集了足夠用的花崗岩就是為了造一座橋,當然了掛逼的世界都有些足夠牛逼的地方,像造橋這種事不要太容易。
軍隊在遼東郡休整的時候蘇葉花了十天的時間,造了一座一百二十米長的橋,花崗岩很結實,這座橋能用很多年。
橋墩每隔十米一個,橋麵是一米厚,十米長五米寬的石板,很結實的,現在弄好點,也是為了以後方便。
經過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準備一切就緒,隻等一聲令下,就開始投入戰鬥。
蘇葉修橋的時候,高句麗這邊住的近的人也都知道,也知道以前的燕國被滅了,現在是大秦一統天下了,就算知道大秦這邊有什麼動作,他們也沒有辦法,這幾年大秦的事他們知道的也不少。
高句麗的皇室就像待宰的羔羊,等待著最後命運的安排。高句麗的平民可不會管他們的王會怎麼樣,對於他們來說,大秦也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渴望已久的。
高句麗是想反抗的,可是沒用,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來自這個國家的平民,軍隊背後是無數個家庭,平民渴望大秦軍隊的到來,通過平民百姓的影響,軍隊就沒有了多少反抗之心,何況,他們也想過好日子。
其實,在落後的古代封建社會,軍隊是很苦的,隻是在不打仗的時候能有口飯吃,餓不死而已。
蘇葉對後世的朝鮮印像還是不錯的,所以對現在的高句麗手段不是很強烈,王室貴族但凡男子滿十三歲以上者,處死,女眷可都是香餑餑呢,大秦想要人口,女人還是少死一些的好。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除了一些王室貴族的反抗多花了些時間消滅,其他的問題都不大,戰爭過後,後續的基礎建設,普及三千字,教會他們說大秦的話,這些就得慢慢來。
最好的統一其實是文化統一,求同存異,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告訴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統治是多麼的可怕。
對於外邦蠻夷之地,儒家文化就有了用武之地。秦始皇聽了蘇葉的建議,選了一批儒家學子,奔赴高句麗這邊,出發前,秦始皇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儒家文化,在這些地方普及開來,讓儒家思想在這片不大的半島上根深蒂固。
包括後麵要打的基子國,也就是後世的韓國。基子國在商朝是還是藩屬國呢。蘇葉對這個國家的印象不太好,什麼都想搶,所以後果有點嚴重。
王室不管男女凡是滿六歲的全部處死,貴族同樣處理,軍隊貧民出身的,滿三十歲的歸家,不滿十八歲的歸家,反抗不聽話的全滅。
剩下的軍隊收編,這些可都是蘇葉給日本這個地方準備的大禮,雖然在大秦這個時期,日本島上的都是一些土著,可是在蘇葉眼裏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該死的,這個族群就該絕其苗裔,不該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不管男女,他們的血液都是肮髒的。
等基子國平定後,秦始皇派來建設這兩個地方的人也到了。蕭何曹參兩人帶了大批儒家人才,高產糧種,他們兩個負責全局,一切後續他兩可以隨意安排,主要就是教化當地人,民族融合,發展基礎建設,這些都是做熟了的,沒有任何難度。
到了這年的九月份,所有軍隊都現在了日本這塊土地上,蘇葉直接喊來了樊噲,蘇葉給樊噲下達的命令是,島上的人隻要是人不管男女,全部滅絕,不就活口。
王翦李信聽了差點跳起來,多大仇多大恨,一個活口都不留。
樊噲直接領命帶著收編的兩國軍隊就衝進了島內,沒有任何遲疑。
高句麗收編來的軍隊隻是聽令行事,而基子國的那就不是了,基子國和日本島上的土著可是世仇啊,能手下留情才出怪事。
等樊噲走了之後,王翦才悶悶的道:“蘇侯爺,能說說嗎?看你的樣子,這仇恨不小啊。”
李信也是支棱著耳朵,顯然也是想知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