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滅了,戰亂下死亡的王公貴族不知多少,他們的死亡對於秦國治理韓國是好處多多的,少了很多阻力。
王翦打完仗,把主力軍隊分成了五路,加上安陽,丹陽兩路,共七路大軍,分別陳恒在楚國與魏國的邊界處,七路大軍連成一線,駐守在新的邊界。
因為戰爭不管是開始還是結束都很快,黔首們幾乎沒有受到什麼侵擾,又趕上初春,後勤管理蕭何和曹參帶著大量的土豆玉米種子到了韓國。
在韓地一步一步的教黔首們種土豆,種玉米,又有曲轅犁,還有軍隊退下來的兵,很快就完成了春耕。
秦韓接壤的地方,慢慢的紅薯藤也種了起來,到四月的時候原來韓國的土地上種滿了糧食,土地重新劃分,黔首們都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了希望。
春耕結束了之後,後續的三千字也慢慢的普及開來,秦律也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大秦日報也慢慢的融入了原來韓國黔首們的生活。
沒有了戰亂,沒有了秦國韓國的分別,黔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多樣性,種地,學習,修路,修房子,秦國內部原有的東西,現在的韓地也有了一模一樣的,黔首們才感覺到了安穩。
當人們擁有的東西是一樣了的時候,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是自己人,不是韓人不是趙人,其實這點原來的趙國人好處最深。
而現在韓地的黔首們感受的一切他們都感受過,經曆也是一樣的,沒有看不起,沒有鄙視,更沒有拿韓人當外人,而是伸出了他們的手,幫助這些新加入的韓國黔首,能夠快速的的融入秦國,融入趙國,融入這個整體。
這一年對於秦國來說多了一塊新地盤,忙著建設,忙著發展。對於其他幾國來說秦國的威脅越來越大,他們想聯合起來抗秦,可是呢,他們幾國都是世仇,誰也不信任誰。
現在的秦國滅了趙韓,剩下的楚魏燕齊四國,想聯合起來可不容易。楚國和魏國調兵到了邊界,秦國隻做防守,就是不攻擊。
現在的秦國有高產良種,有新修的水泥路,不管是到什麼地方都方便的很,還到處修了大小水利,不管是旱還是澇都有了保障。
其他幾國可沒有這些,大軍陳列在邊界是要人吃馬嚼的,時間長了他們可耗不起。
轉眼就到了秋收的季節,整個秦國內部都是歡天喜地的景象。豐收誰不高興,誰不喜歡。
這大半年裏,韓地的黔首們是高興的,同時也是悲哀的,他們看著如今的好日子,都在想,為什麼秦國沒有早點打過來,為什麼現在才來,要是早點的話,自家的孩子,老人,丈夫,妻子,可能都能活下來,不至於他們早早地就去了。
韓地黔首們就在高興的豐收中和悲哀的哭泣中忙完了秋收,也種上了冬小麥。
原來秦國的黔首看著隻是欣慰,而原來趙國的黔首看著隻覺得這樣的生活要知足,希望這樣的日子永遠不會變。
始皇陛下這裏就不一樣了,之上的這些這三年都是做熟了的,沒什麼難度了,官員們也不敢拿驕了,更不敢混日子了,一個個鉚足了勁,可勁幹,就怕做的不好,立馬就有人頂替了他們,現在秦國內部讀書的人太多了,不像以前,就小貓兩三隻。
沒別的,蘇葉不想給自己找麻煩,就把鹽的製造方法,鐵的冶煉方法橡膠樹的種子,鹹陽城東北五十裏處有坐鐵礦的事,還有石油的原始開采方法,這些被蘇葉一股腦的塞給了秦始皇,這一年為了這些事始皇陛下都沒睡過幾個好覺。
橡膠種子被帶去了郢郡,離南邊近,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生長出來,要是能長出來就能進行其他的項目了。
墨家的公輸家的都被秦始皇找來去研究冶鐵技術和石油開采了。當然了,有石油的地方也是蘇葉給的,就在秦國內部,西北方向。
鹽更不用說了,蘇葉給的意見是退伍老兵,這下又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秦始皇累死累活的時候,咱們的蘇大侯爺在幹嘛呢,除了在空間裏整理東西,就是吃吃喝喝了,花樹下,搖搖椅,一杯茶,偶爾打打遊戲,看看電視,最累的可能就是送禮了。
有的時候給始皇帝送點好吃的,好玩的,酒啊茶啊,沒別的了。
軍中的王翦蕭何韓信幾人也能收到蘇葉送的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