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在距離風翔府大約百裏開外,有一座高山,名喚九龍山。此山九峰彙集、相依相抱,狀如蓮花盛開,又似九龍騰空,故得名九龍山。山內峽穀縱橫,水流湍湍,夾風蕭蕭,石窟奇異,相互洞連,恰似鬼斧神工雕琢,自有一番龍吟虎嘯之氣。唐時長孫皇後對此山曾讚譽褒獎,還令尉遲敬德在山中監修廟宇。
但此山經過唐宋四百多年的歲月洗禮,早已不複往日光景,山中廟宇早已破敗不堪,不知何時,那山中卻聚集了一眾強盜,專行打家劫舍之事,專門劫掠過往行人及客商。
此山山前有一條路,直通風翔府。自隴州入寶雞,非走此路不行,否則繞行則需要十天半個月的路程。這山上的強人大約百人左右,賊首人稱“震山虎”袁天舉,二賊首人稱“坐地虎”蔣天成,三賊首人稱“花下虎”的殷天功。前次吳玠在路上遇到的賊人就是蔣天成和殷天功。賊首袁天舉曾在軍中服過役,後因違反軍紀被刺配至鳳翔府,誰知此賊在改造期間,尋機會逃跑,到了九龍山落草為寇,並火拚了前賊首自己當了老大。袁天舉曾經上過戰場,殺過西夏人,所以為人凶狠、殘忍,後麵又遇到蔣天成和殷天功,三人沆瀣一氣,結為兄弟,打家劫舍,無惡不作,百姓深受其害。手下的賊人們有一部分是潑皮無賴,大多數是被脅迫的老百姓。
前一段時間,蔣天成和殷天功下山“踩盤子”,不幸遇到吳玠和曲端,翻了船。殷天功被官府抓走,蔣天成帶傷逃走。後來,袁天舉花了一大筆錢才把殷天功從官府手裏撈出來。蔣天成和殷天功逃回去之後,把吳玠等人恨之入骨,他們探知吳玠等將從此經過,便定下了毒計,要他們性命。
話說吳玠見這圍了很多人,便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張告示,上麵寫著,大意是前麵有強人出沒,路過客商人等要注意安全,盡量繞行,以防出現人身和財物方麵的安全,下麵蓋著縣衙的大印。
吳玠一問,原來前麵那座山就是九龍山,吳玠想起大哥曲端提醒過自己的事。就問問旁邊的人有沒有其它的路可以繞行,一問原來有是有,但是路程很遠,大概有半個多月。吳玠一聽,這就太遠了。於是就準備和母親商議一下,再做定奪。
正在躊躇之間,“嗒、嗒、嗒”,就聽到一陣馬蹄聲傳來,圍觀的人皆閃開一條路,隻見一大漢騎著馬過來了,一騙腿就下了馬。吳玠抬頭見那大漢:
身長八尺有餘,膀大腰圓,紫棠色臉龐,皮膚略顯粗糙,稍有絡腮胡,一對掃帚眉,兩隻豹眼,炯炯有神。身披黑色步人甲,手持一根鏨金虎頭槍,背上負有箭箙,插著一隻強弓和數十枝羽箭。顯得整個人威武粗獷,豪爽大氣。
真乃英雄也!吳玠心裏暗暗讚歎到,竟然有惺惺相惜之意。
那大漢下馬後,看了看那告示,皺了皺眉,沒說話,徑直走了。
吳玠將九龍山之事稟告母親,母親思索半晌,也沒有個主意。最後想了半天,決定還是從此過,吳玠又聯絡了一批想要過此路的客商和行人,挑選了一些年青精壯的漢子組成護衛隊,吳玠就充當了領頭人,負責保護婦女和老人、兒童以及財物。
出發前,大家都準備了一些能夠防身的東西,比如木棍、扁擔之類的,前麵由吳玠領頭,老少婦孺走在中間,斷後的是雲鳳帶的幾個人。
不到幾炷香的時間,慢慢地與九龍山越來越近了,氣氛就有些緊張,所有的人都有些惴惴不安。此時的路是在一個峽穀之間,兩邊都是山林,雖然臨近中午,但山間還隱約有些霧氣。大家正小心翼翼地通過,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