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通過狗係統的功能,將該告訴王陽明的,比如崇禎時空是怎麽回事,王陽明這一趟的任務又是什麽之類,一股腦都告訴了。
接收到這一波信息之後的王陽明,眉頭暗自皺起,他有猜測過這奉天殿是屬於哪個時空,但真沒想過是大明亡國之朝。
眼眸之中,透著凝色。
縱是陽明大聖人,亦是對王朝之末,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崇禎。’
‘亡國之朝。’
王陽明意識到了自己此一行肩上的重擔。
“謝仙師和太祖皇帝信任。”
“陽明,定不負重托。”
王陽明朝著龍椅上的仙師和太祖皇帝,平靜行了個禮。
“嗯。”
季伯鷹微微頷首。
老朱也是很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這位上馬可統帥萬軍,下馬可治國理天下的心學聖人,老朱一向是極其之欣賞。
尤其是在看過兩次王陽明的戰場表現之後,心中更甚喜之。
“這殿中崇禎之臣,多半受過你之心學,真要論起來,也算的上是你的後世門生。”
“是否要清理門戶,你這個祖師自行決之。”
仙師一語道。
這話,說的一點沒毛病。
東林黨的這波人,雖然表麵上都是推崇的朱家理學,可實際上一個個都是變種出來的心學門人。
畢竟這玩意,有著根種淵源。
比如創立東林書院的顧憲成,這位第一代東林領袖,當年便是師從歐陽德,而歐陽德又是師從王守仁。
這麽算起來,顧憲成就是個正兒八經的王學門徒。
隻不過。
心學大成於正德,經過百年發展之後。
昔日陽明聖人真正的核心思想和宗旨,早已是被後世大多的心學門人拋卻到了九霄雲外。
尤其是這幫東林黨的儒生,知行合一倒是做的很是不錯,心中想財,所以貪財,立馬行動,絕不拖延。
“陽明清楚。”
王陽明微微點頭,眉頭亦是皺起。
他怎麽都沒有想到自己窮盡一生開創的心學,原本是為了教化世人,開啟世人禁錮之心可最後竟然教出了這麽一堆帝國蛀蟲。
其實這也怪不得王陽明,任何一種出現於歷史長河中的學術,經過時代的發展變遷,都會衍生出不同的分支,這些分支已經遠遠偏離最初的初衷。
甚至,斷章取義。
比如孔聖千年之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永遠沒人提最後麵‘遊必有方’這四個字。
然後,冠以聖人教誨之言,命世人遵而從之。
若有違逆,便是無德無道。
不論是哪一種學說,最後都會淪為統治者的工具。
普及教育隻會普及對統治者有利的那一部分。
法學、儒學、道學,皆莫於此。
“我再給你四個人。”
季伯鷹看向黑化朱祁鎮。
他既然把崇禎大明這個難搞的任務交給黑化朱祁鎮,自然是要給他把人配齊。
絕不能既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
話音落。
唰。
在這殿中之地,文武群臣之間,有著四道身影,從虛幻到凝實,映入了每一個人的眼中。
跪在龍椅旁側發蒙的崇禎,此刻瞳孔猛的一縮,當他看見這四人中的三人的時候,驚的下巴都合不上。
至於殿中這幫文武,如周延儒、陳新甲這些個,見到這幾人的出現,不少都是嚇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有些天生膽子小的,更是直接當場暈闕。
我滴個媽,這是見鬼了!
“兄長,這四人是?”
坐在龍椅右邊的老朱,望著殿中出現的陌生四人,眉頭皺起,眼中透著疑惑之色。
明末時期的人,老朱這個開國洪武太祖自然是不認識。
不僅是老朱不認識這四人,除卻天啟帝和泰昌帝之外,其他天子儲君也是同樣不認識,畢竟都已經跨時代了,都是一臉的疑惑之色。
季伯鷹倒也沒有讓這些人疑惑太久,直接一道「通曉」,將這殿中出現四人的名字,以及生平所有,以打包的方式全數灌入了這幫人腦海中。
尤其是天順朱祁鎮,畢竟他接下來要代崇禎時空的班,對這四人更要了解。
隻有了解,才能用的更加順手。
季伯鷹眼眸掃過這殿中同樣處於迷茫狀態下的四人。
在明末之際,這四人的名字,皆是赫赫聲威,璀璨在歷史長河之上。
他們是:「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毛文龍」。
嗯,沒有圓嘟嘟。
畢竟已經有了孫承宗這個遼東防線的親手構造者,還要個屁的圓嘟嘟,二人的作用重疊太大,而且圓嘟嘟這個人的成分說不大清,搞出來反而可能壞了事。
而之所以選擇這四人,其中原因也簡單。
明末之亡,絕非是軍隊積弱。
甚至可以說,崇禎朝的明軍,其戰力之強悍,已然是不遜色於洪武和永樂之外的任何一朝,皆是身經百戰之軍。
至少。
在崇禎年的三大精銳,關寧鐵騎、秦軍、天雄軍,無一不是閃耀歷史長河的彪悍鐵軍。
關寧鐵騎就不用多說了,這支由孫承宗建立的關寧鐵騎,是繼李氏父子的遼東鐵騎之後,唯一一支可以與清軍八旗鐵騎在野戰硬碰硬的騎兵。
不過在圓嘟嘟被朱由檢弄死之後,原本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二,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而隨著祖大壽和吳三桂先後降了清,這支明末的最強鐵騎之關寧鐵騎,最終也成為了清軍入主中原、鎮壓農民軍的馬前卒。
念及至此,著實有些悲意。
當然,現在崇禎時空的時間點還處於崇禎十五年,吳三桂手中握有的那部分關寧鐵騎,依舊還駐守在山海關。
孫承宗於崇禎十一年,率家人守高陽城抗禦清軍,城破自縊守節。
復活崇禎年間的孫承宗,雖說現在山海之外盡失,已經無法做到重建遼東防線,但是可以讓孫承宗重新打造關寧鐵騎。
其次,秦軍。
這支軍隊由孫傳庭親手組建而成,因其軍中兵士皆為秦嶺子弟,故而世人稱之為秦軍。
人數並不多,約莫萬人上下,但秦地民風素來彪悍,以至於這支秦軍的風格更是彪悍的不成模樣,打起仗來完全是不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