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遺傳和環境的博弈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愛迪生
一個人能否成功,到底是遺傳決定,還是後天環境決定?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但又有一句古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遺傳和環境兩種因素的博弈,是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課題之一,和行為經濟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行為經濟學是一門跨學科的新興領域,綜合了經濟學、心理學以及生物學等諸多學科。這一章就涉及了行為經濟學中“生物學”的部分。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和身邊人的行為決策就會發現,它與生物進化、遺傳基因和成長環境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其實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遺傳與環境的作用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遺傳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礎,而環境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許多證據可以說明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那麼首先要討論的話題就是,怎麼理解遺傳決定論以及環境決定論?
一、遺傳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最早由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提出,後來被美國一些心理學家繼承。不得不承認,遺傳對於人的先天條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的智力80%取決於遺傳,17%取決於訓練,3%取決於偶然因素。對大量雙胞胎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越接近
,其智力水平也越相近。
所以當我們翻看名人族譜時就會發現,與普通人相比,如果父輩是偉人,那麼子孫成為偉人的可能性也較大。
比如,在政治家裏,老布什、小布什都是美國總統。安倍和他的父親,也都對日本政壇影響深遠。曹操、曹丕、曹植,都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戰場的人物。甚至你會發現藝術家、作家、運動員、演員的族譜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遺傳的因素。
《論語》提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指隻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性情的;《中庸》提出“生而知之”,意思是指人在出生以前就具備了一切知識。這些觀點都強調遺傳等內部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因此許多專家認為,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是遺傳素質。基因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軌跡,決定了我們遇事做出的判斷、處理的能力以及能達到的高度。
二、環境決定論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並不相信遺傳決定論。
比如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他曾經有過一個很激進的想法:“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約翰·洛克也堅持外在環境塑造論,認為“幼小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外在社會可以隨意
在上麵書寫”。
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戲劇中發現教育與環境的作用,韓劇《藍色生死戀》中把一對兄妹分別放到一個富人家庭和一個窮人家庭,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而另一個隻能打工維持生計。二十年之後你就會發現,兩者的差距顯著。
在現實中的調查結果也許更有說服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在1995年進行了“傑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重大課題研究,共調查了400人,全部是傑出青年,他們是近幾年以來省級以上的模範人物或在某專業領域內貢獻突出者,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下。
這項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人才的家庭和遺傳情況,真正依靠遺傳和家庭獲取成功的隻占極小比例。
首先是這些人才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較低。對傑出青年父親文化程度的調查表明,不識字占9%,小學文化程度占38%,初中文化程度占21%,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占13%,大專、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9%。如果以大專劃線,絕大多數人的父親(81%)隻有初等文化,甚至幾近一半是文盲和小學文化(47%)。這說明文化和智力這樣的遺傳因素在這些傑出青年成長和成才的過程中並不是主要的因素,而是次要的。
由此可見,遺傳對不同環境的個體來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似乎一切個體的成形都是環
境的刺激所使然。
那麼,你是偏向遺傳決定論還是環境決定論呢?
三、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且相互作用
其實,遺傳與環境對心理發展的作用並不是孤立的。人們的智力、心理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