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在伊拉克搞文物(1 / 2)

李岑佝僂著身子撫摸著麵前的人首翼牛像,手指在石刻上劃過時也隨著坑坑窪窪的表麵不斷起伏。

這個石刻長高兩米寬約八十厘米,埋藏地也不是很深,但頭顱卻不知所蹤。

“或許是被盜墓者切割走了?”李岑揣測著。

於是又三兩步爬上了墓坑踩在人首翼牛像的頭顱斷麵處撫摸著斷痕,視線也不斷在截麵四周遊走。

要是在國內,不帶保護措施直接撫摸文物。

別說是那些修複文物的專家,就是他老師第一個就饒不了他。

要是更進一步踩在文物上,那他的考古生涯也就可以算是結束了。

但這是在伊拉克,而且是在荒郊野外。

白天都沒啥人,更別提晚上了。

“不對吧,怎麼一點沒有想要保護文物的感覺呢?”李岑打著手電筒圍著人首翼牛像又是繞了幾圈,心中疑惑也是越來越多。

國內的文物挖掘十分的專業,這也是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總結的經驗,挖掘前後都是有專業的團隊對現場進行保護的。

畢竟文物保護不同於盜墓挖到多少算多少。

一旦決定對某個遺址遺跡進行搶救性保護,那麼一定是多部門協作,禁止任何不相幹人等進入的。

李岑他跟著他老師也是參與了不少的文物搶救,尼姆魯德王宮遺址這樣毫無安保措施的發掘現場還是讓他有點手足無措。

連個巡夜的保安都不請一個過來嗎?是不是太兒戲了。

雖然沒人,但他還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沒被抓住還好,被抓住了生命危險肯定是沒有的,但鬧成外交事件李岑也接受不了,太丟人了。

“質感粗糙,沒有風化和流水侵蝕以後的溫潤感。”李岑蹲下來拿著手電筒仔細的撫摸著。

“難道是剛雕琢好就發生了地震將這個王宮埋入地下?不會這麼巧合吧。”

“那為什麼沒有其他顏色侵染?倒像是剛埋進去的。”

李岑思索著,有些摸不準什麼情況。

人首翼牛像掩埋也並不是特別的深入,最頂點離地表連一米都不到。

尼姆魯德王宮附近也並不是太過於人跡罕至的地方,以前這裏可是亞述帝國的行政中心。

古代哪怕是公元前幾百年大概也是有個十萬人居住吧。

這兒卻沒有被任何人發現,直到兩千多年以後才被現代人發掘。

這確實有點詭異。

要在李岑看來這大概率就是現代製造的工藝品,但做學問一定不能先入為主,哪怕是證明這個是假的也一定要有無可置疑的證據鏈,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感覺。

畢竟真的有可能是巧合,誰又說得準呢。

李岑歎了一頭,這裏麵也沒有說是什麼生物的留存,全是些破石頭。

導致一些現代的手法也不太用得上。

要是有些雞鴨魚、獅子豹子、豬牛羊這些動物的遺存,哪怕是一點點。

就可以用C14來檢測。

“難道亞述帝國已經進化到了汲日月之精華的地步連食物都不需要了?”

李岑又摸著側麵的裂縫,越發的感覺自己這趟像是白來了。

“側麵裂縫外凸,不像是久經風霜的文物在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內裂,反而像是合模線或者是從某個大整體上切割下來的導致沒有對齊。”

“周身雕刻細膩,但質感粗糙,棱角也不夠圓潤。”

李岑想到了一些自己看過的清初的一些石碑。

接受過時光洗禮的石碑總體顏色也已經發黑,碑體的四角也有了一絲弧度。

總不可能工匠在雕刻石碑的時候把幾個角雕成了圓形的吧。

這不符合常理。

中國的文物不同時期有著極其明顯的時代特征。

在明清時期官方的碑文極大概率是四四方方的,這是中國的建築風格決定的。當然也並非沒有例外,但那都是民間的一些文物,個例而已。

“青銅時代的工具真的能有這樣的細節嗎?”

石頭雕刻並非是木雕玉石雕刻可以取巧,雕刻的工具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

青銅或者其他銅合金質地較為韌但硬度不足,雕刻這樣體量的石刻難度非常大。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大多數用作貴族禮器、酒器以及武器,單純的把它作為工具還是較少的。

無他,青銅性能有限,用起來太奢侈了。

但如果是鐵器時代就非常容易了,鐵器對於青銅器來說是劃時代技術提升,基本上全方麵碾壓了銅器合金,至少在生產力這一方麵。

但公元前八世紀的鍛鐵技術能有多強李岑也不免有些懷疑。

必須是發展到極為成熟的鍛鐵工藝製作的工具,才能有如此細膩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