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想要感謝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師們(三)(1 / 3)

2023年11月19日到2023年11月21日,這兩天由張桂梅老師原型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上映之前一片好評,結果首映兩天就罵聲一片,爭論不斷。

本來我也準備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一是衝張桂梅老師,二是衝海清的演繹,三是衝電影想要讓更多女孩兒走出大山的主題。結果首映結束之後,張桂梅老師兩次擺手拒絕評論電影。由於主題人設的崩塌海清的演繹也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本身就是照著錯誤的東西在演,演的再好也無法讓人信服。

這幾年關於女性的話題層出不窮,有關女性的影視作品也很多,雙女主劇像是《流光歲月》,電影像是《我的姐姐》、《消失的她》、《你好,李煥英》等等。在女性話題的基礎之上,劇方抓住女性話題這個賣點,講得好了就口碑和票房雙贏,講得不好了也就是口碑不好,還是會有大量的人為其買單。

似乎如今女性得以被如此關注,隻是因為她們具有了比男人還強大的購買力,但是在創作的內容上,像《我的姐姐》、《你好,李煥英》這樣的又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好作品少之又少。

而今天《我本是高山》的爭論局麵,就顯然是群眾或者覺醒的女性群眾發現電影名為女性主義實則男權主義的核心之後的憤怒。更令人氣憤的是劇方麵對大量花過錢看過首映給電影差評的觀眾大打出手,惡語相向的局麵。無論是觀眾自己看過電影的真實差評還是真的如他們所說的有惡意抹黑電影的營銷號,麵對批評至少不應該是這樣的低俗的回應。

麵對張桂梅老師這樣能被寫進國史的人物,我想如果不是電影內容真的有問題,應該不會有哪個無聊的營銷號敢如此抹黑這部電影,在這部電影首映之前,我在各個軟件上從沒有見過有哪一家的自媒體號說過這部電影的任何不好,首映之後的爭論是電影本身的問題,而傲慢的電影方竟然全然不反思自身的錯誤,而是指責觀眾,給營銷號扣帽子,到底是群眾的反噬還是劇方自己的自導自演,我不知道。

但這部電影如果完全照搬現實,照搬張桂梅老師的真實原型,我想它至少也應該是一部六十分以上的電影,結果電影名為改編,實則惡心人,使其及格都沒有。張桂梅老師對我們黨和國家的信仰,他們沒有拍出來一點也就算了,還趾高氣揚。如果不是網友前期對海清的海報中沒有黨徽的質疑,電影的宣傳方連夜加工P上,我想爭議和批評的聲音會更大。

許多資本既想要吃女性主義的紅利,又不想深度挖掘女性本身的力量與困境,那麼被輿論反噬隻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我想很少會有人完全不知一二。她可是在大山裏辦女校的人,她可是放棄城裏優渥生活,甘居大山裏的人,她可是使大山裏不知道多少個女孩兒走出的大山的老師。雖然我不想用偉大去定義住一個人,但是無疑,她的行為就是偉大的。

結果電影將張桂梅老師對黨和國家的信仰改成了對亡夫意誌的繼承,我真的一時之間無語凝噎。

說實話,我一生中遇到的好老師大多數似乎都是男性居多。我大學裏遇到的三位好老師有兩位都是男性,包括讀研期間遇到的老師也幾乎都是男性。

我小學的時候,因為自己是轉學生,再加上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臉上就有胎記,所以經常是有男生找我的麻煩。他們會無緣無故地罵你,會無緣無故地罵我的家人,說我長得奇怪,長得太胖等等。雖然他們沒有動手打過我,但是那些言語到現在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但可能我生性就是那種不服輸的,所以在我忍受了近兩年的辱罵之後,我爆發了。我把那個男生罵了一頓,然後下樓去找我們當時的班主任。他也是一個年紀有點大的語文教師,平時非常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