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茅山祈福 龍王顯影(1 / 2)

1927年4月,穀雨,

宜祈福、訂盟、祭祀、開光

忌開業、動土、掘井

牛老實一早就起來打掃院子,架好驢車,將抱著小強生的牛嬸扶到車上坐好,揚起了手裏的鞭子朝空處打了一響,口中吆喝:“架~”隻見小灰毛驢得意的揚起蹄子,晃悠悠的往鎮上趕去。

三茅鎮是距離三茅峰最近的鎮子,鎮城不大,卻也是方圓五十裏內最熱鬧的鎮了。鎮城距離三茅峰不足10裏,但是不論三茅峰、二茅峰,還是小茅峰,都沒有直接去三茅鎮的路,必須從二茅峰和三茅峰之間下到山腳,經二裏溝才能沿著官道去鎮城。按照鄉裏人的腳程,哪怕是走小道也得走將近一個時辰才能到鎮城,牛老實家趕的這頭小灰驢子倒是快一些,走的是官道,不到半個時辰,也就四十多分鍾就進了城。

鎮城很熱鬧,管理也嚴一些,更講究衛生,不像鄉下地方到處髒兮兮的,牛老實進城門前就給驢屁股下麵兜了塊布兜,用來接這牲畜的糞便。聽說將來要歸到北伐軍的地盤,各地鄉紳官老爺們都在觀望,這進鎮子的時候也沒受什麼檢查刁難就進來了。

進了鎮子牛老實就不再趕車,下來牽著小灰驢子就往香火街走,牛嬸換個身子側坐在驢車上沿街看著有什麼需要購置的,偶爾低頭瞅一下懷裏的強生。

香火街原名南鎮街,位於鎮子南邊,傳說是由宋代的茅山道士朱自英所建,是三茅鎮上最熱鬧的一條街,因街上最多的就是賣香燭、香草的,更是方圓百裏香客朝山進香的必經之路,久而久之就被人稱為香火街了。

後來,由於香客眾多,附近又開了許多的茶館、客棧、酒館、飯鋪,熱鬧非凡,就連十裏八鄉的百姓也都蜂擁而來擺攤設點、趕集購物,形成了更大規模的集市,也就更加熱鬧了。

牛老實因為經常到鎮上賣賣山貨淘換些米麵油鹽,認得路中途也不停頓,牛嬸來的少,看的仔細些,就時不時的叫住牛當家換換這個,買買那個。逛著逛著就到了“白玉泉”了,白玉泉是一眼山泉,水質非常好,清澈甘甜,被稱為“天下第八泉”因此周遭茶舍酒館飯店特別多,附近的百姓日常生活飲用也會來這裏取水。

不管是販夫走卒,進山香客還是本地鄉黎百姓,來到白玉泉那都是要歇歇腳的,喝口茶水或者打尖兒吃飯,有些遠道而來的商旅在安排好客棧後也大都會來此品嚐一番本地特色。當然商旅香客們選擇的都是一些大的飯莊、茶社、酒樓,那些小的茶棚酒肆就成了來趕大集的山民百姓、販夫走卒們聚集之所。

牛老實選了一個離泉眼稍遠點的茶點鋪子,貴是貴了點,但是有茶水有吃食,人也多卻不擁擠,大茶棚子是便宜,但連個下腳的地兒都沒有,況且牛嬸還帶著孩子,由此可見牛當家的還是心疼媳婦的。

年後的大集往往比過年前還熱鬧,朝山進香的人更多,新的一年誰都想討個好彩頭。牛老實一家也不例外,吃罷早食,買好了香燭火頭就隨著進香的人流湧入了主峰所在。

茅山山脈南接天目山脈,北連寧鎮山脈,位於句容、丹徒、金壇、溧陽、溧水、高淳六城之間,山脈呈現S形走向,南北長約90公裏,東西寬10公裏,山體麵積達450平方公裏,擁有大小山峰百餘座,山川秀美,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加上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被讚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其中最高的三座由南到北、由高到低被稱作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大茅峰是主峰,茅山道派著名的九霄萬福宮就坐落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