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寫外公,大概是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語文陳老師在講台上讀模範作文,她沒有提前說是我寫的,等她讀到了一半,我才發現是我寫外公的作文,文章的具體內容現在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是我還是能很清晰的記得在文章裏我把外公比作了老黃牛,幾十年來一直默默耕耘,是的,跟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一樣,他就像一頭老黃牛,勤勞淳樸善良能吃苦不抱怨有擔當,他的身上集齊了中國農民所有美好的品質,他的身上更有一些超越他時代的現代文明思想。去年5月,老人家在腦梗發作一個月後離世了,到現在我也不太敢主動想起他,但是關於他的一些事情我一直都想記錄下來,索性就把這件事提上日程,給自己留個念想,《尋夢環遊記》裏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我最親愛的外公,我會永遠記得您,我也會把我們的故事慢慢地說給我的孩子聽,您長眠,我長念。
外公出生於1936年,三歲喪父後母親改嫁,他就跟著爺爺奶奶和叔叔生活在一起,1951年叔叔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53年不幸的消息從前方傳來,唯一的叔叔在朝鮮戰場光榮犧牲,這個本就搖搖欲墜的家庭更是籠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霾,老兩口白發人送黑發人,失去了僅剩的孩子,身體每況愈下,爺爺在親戚村民的幫助下料理了叔叔的後事,他一夜之間長大,一邊忙著幹活一邊照顧家裏兩位老人。他年輕力氣大,能擔事腦子也活絡,形象也好,生產隊裏的人都很喜歡他也服他,不久以後他就當上了生產隊裏的隊長,很多人給他做媒,他都沒答應,偶然的一次契機,別人給他介紹了外婆,外婆比外公大四歲,她的前一任丈夫在挖河的時候病死了,留下了她和唯一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姨,第一次見麵後外公就決定跟外婆結婚,好多年以後,我們問外公為什麼會和外婆結婚時,他說當時看到她們孤兒寡母很可憐,他一下子心軟了,就這樣兩個人開啟了60多年的婚姻生活。
婚後的兩個人也是屬於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不同於以前農村其他家的婦女農忙時也會參與田地裏的農活,幫著丈夫一起插秧、割稻,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從來沒下過田,她在家裏帶孩子做飯養牲口種菜做針線活,仔細的調算著各項家務:老頭子最近活幹的重,菜裏得多放點豬油;大孫女的馬甲穿小了明天用針改兩下給小孫女穿正合適,家裏的母鵝明天一早得抱到鄰村跟公鵝配種......他們兩個人互相搭配,用勤勞的雙手打理著這個小家,帶大了一雙雙兒女孫輩。
我沒有舅舅,準確的說我出生以來沒有見過舅舅,聽媽媽說外婆生過好幾個男孩,但是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活下來,在那時候的農村,沒有兒子是“大罪”,外婆也因為沒有兒子遭受了許多歧視和委屈,所以發現最後一個孩子又是一個女兒時,外婆曾灰心地想把她塞到馬桶裏淹死,被外公一把奪了過來,他抱著剛出生的女兒笑著對外婆說:“多可愛啊,養著吧。”我的小姨也因此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