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會在我的生活軌跡中找尋到我媽存在的痕跡。我覺得我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覺得她偉大不是因為她完美,是因為她不完美,也允許我不完美。
我屬於現代網上說的發瘋型人格,隨機發瘋,做一些很離譜的事情。我和我媽的聊天就是:“為什麼?”“憑什麼?”“幹什麼?”好像一直離不開疑問,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遠遠大於想知道答案的心,答案對我來說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和朋友交談時突然意識到,我從來都沒有認真的寫過我的媽媽。也許很多人都有“在暴雨天發燒媽媽深夜背著去醫院”的寫作經曆吧。
我有一對兄妹,從小在被灌輸“公平”思想以及“要讓小的”的矛盾文化中成長為叛逆的思想開拓者(僅我個人認為的)。每次大人說要讓小的,我都會說:“這不公平,我們都是平等的,為什麼要讓?”現在反而很少說了,是覺得變公平了嗎?我們真的是平等的嗎?姐姐被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姐姐,妹妹被生下來的時候就隻有妹妹嗎?難道姐姐被剝奪的一半的愛不是妹妹最開始得到的全部嗎?想要一碗水端平卻永遠有灑落的水滴難以接住,就像父母角度的公平其實在孩子眼中就是偏心。那這是誰的錯?誰都沒有錯,誰都錯了。
現代流行的“媽寶男”稱呼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我也是,隻是性別不對。媽媽在我的生活中影響太大了,甚至到了我覺得我隻是我媽年輕時的身影再現。不知道在哪裏讀到:“女孩,最後你大概率會活成你媽媽的模樣。”我當時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嗤之以鼻,現在我逐字學習。這種轉變是在我和媽媽的一次次溝通中潛移默化的,小時候媽媽隻是媽媽,現在媽媽不隻是我的媽媽。我和她對話就像是和另一位女性靈魂的交流,就像我和其他女性交流一樣,也許會更鬆弛。
高中的某一天,我和我媽說,“你以後別催我結婚,我不想,我自己一個人挺好的。”
我媽:“為什麼要催你?如果兩個人過的不如一個人好,為什麼要在一起?很閑嗎?”
我震驚的回答:“你真的這麼想嗎?真的假的?那你為什麼結婚?還生了三個小孩。”
我媽很無語的說:“因為我閑的,生你那你得感謝你外太祖母,如果沒有她,就沒有你。”
我:“為什麼?”
我媽:“因為我當時不想生小孩啊,我生你的時候才23,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啊。”
我:“那你還挺不負責的,不想生還生我?”
我媽:“你投胎到我肚子裏怪我?生你留一身病你以為我願意?要不是你外胎祖母當時一直勸我,不然我怎麼可能生?”
我:“我投胎的時候沒有天堂的記憶我不知道為什麼選你。可是你生了三個。”
我媽:“那不是看你不行…”她的話被我打斷,“練小號也沒成功。”
我媽白了我一眼,說:“所以讓你萬事靠自己,不要像我這樣,前車之鑒。”
我:“我記住了,我不生小孩,孩子沒用,我當過我知道。”
我媽:“知道自己沒用還不努力點?”
我:“努力了也沒有用呀,我是爛人。”
我媽:“你要是能爛著活下去也行,千萬別被別人一兩句甜言蜜語就給人拐走了。”
我:“我挺事兒的,一般人家一般養不活我,晦氣。”
我媽:“淨說些晦氣話。”
我:“為什麼丁克了還是生了孩子?”
我媽:“家裏催的緊呀,你爸也想要,爺爺奶奶都期盼著。”
我:“誰期盼誰生啊,整這④出。”
我媽:“現在明白了又有什麼用?把你們塞回去?”
我:“回不去了,孩子生下來就不隻是孩子了。我就不生,我想永遠自己一個人。”
我媽:“不會孤獨嗎?以後我們不在了呢?”
我:“為什麼會孤獨啊?我一個人的時候就很開心啊。很自由。”
我媽:“如果你以後還覺得你一個人很自由不孤獨,一個人可以生活的很好,那就一個人吧。兩個人也不見得就比一個人過的好,一個人也不見得就一定不好。你開心最重要。”
我:“好啊!”
我:“媽媽,為什麼還是生了?”
我媽:“因為妥協了。”
我:“那你還挺不會堅持的。”
我媽:“我堅持了你就不知道在哪了。”
我:“那我謝謝你的不堅持。還好我沒有投胎到亂七八糟的家裏。”
我媽:“投胎也是門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