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小孩,正是孫權最為疼愛,花費諸多心血培養的長子,也就是曆史上的東吳宣太子——孫登!
而方才回答先生問題的文雅少年,便是有東吳神童之稱,孫權寵臣諸葛瑾之子,蜀漢軍師諸葛亮之侄——諸葛恪是也!
此時正與張昭之子張休、顧雍之孫顧譚、陳武之子陳表一起輔佐少主孫登,為其侍讀講學,並從小隨從騎馬射獵。
此四人為東吳四大名門之後,被合稱為“東吳四友”,名噪一時。
由此也可以看出孫權對於孫登是多麼的器重和倚靠。
當然了,曆史上的孫登也從沒有辜負父親以及江東諸臣的期望,對於整個東吳來說,他是極其重要的。
孫登是一個幾近完美的儲君,是吳國最佳的繼嗣人選。
陳壽也在三國誌傳末評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
品質優秀,恭孝有道,仁德遵法,匡人助己,輔政弼賢可以說絕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
他甚至比他父親還要沉穩大氣,受到東吳百姓的愛戴。
然而曆史上孫登的英年早逝,是孫權的損失,也是孫吳百姓的損失,更是孫吳政權後來出現二宮之爭、政治內耗而不斷動蕩的引子。
此時的這個東吳未來之星,正在書案前奮筆疾書,聆聽著先生的教誨。
時近午間,大殿政務會議早已結束。
後殿書房內。
孫權看著案前軍報文書,煩惱不已,自從江陵敗報送達後,一直對前線軍情夙夜憂歎。
“唉,也不知道眼下荊州情勢,到底如何了。呂蒙、陸遜到現在也沒有一點音訊,書信軍報來去又要損耗諸多時日。”
“子瑜,依你揣測蜀軍究竟會有何軍事部署,會渡過長江威逼我荊南諸軍嗎?”
坐在下首,頭戴束髻冠的諸葛瑾正襟危坐,亦陷入沉思之中,撥弄著胡須,隨即拱手道:
“主公,眼下劉封、趙雲已然抵達南郡,解救了江陵之圍。如若是旁人領兵,依我之見必不敢輕易興兵,渡江來犯我疆界。”
“隻不過...”
孫權側目道:“哦,隻不過如何?”
諸葛瑾放下手來,歎息道:“隻不過現下由劉封暫時轄製江陵諸軍,其人一向不按常理出牌,便隻能另當別論了。”
此時劉封在荊北的所作所為,早已傳遍了大漢十三州府,百餘郡衙。
而僅僅就截殺淮南軍,“斬殺”張遼這一事跡,便足以讓整個江東駭然數月了。
一提到劉封,孫權頓時打了個冷顫,腦袋隨即也頭疼起來,沉聲道:
“那依子瑜所見,劉封確有率軍南下的準備?”
諸葛瑾搖了搖頭,猶豫道:
“這個嘛,劉封現在就算做什麼都不足為奇了。不過我想子明、伯言比我們更了解劉封,大軍在外應該早已有防備之法了。”
其實諸葛瑾一直以來都不太讚同呂蒙白衣渡江,背刺關羽的軍事部署的。
但是他向來都是作為孫權通好劉備的使臣,又礙於弟弟諸葛亮的身份,自己也不便於發表太多對吳蜀相交的看法。
隨即下意識地用眼神看了對麵的兩人一眼,閉口不再多說什麼。
這一番話並不太合孫權心意,孫權眼皮跳動,慍色道:
“這個可恨的劉封,難不成他這時候還能率軍殺到我建業城下嗎?”
顧雍聞言趕忙拱手道:“主公息怒,眼下我東吳淪落到如此境地,這全是賴呂蒙所謀,以致於我東吳背盟在先,即便劉封真率軍南下,也早已師出有名矣。”
這個時候,如若呂蒙白衣渡江的計策成功了還則罷了,眾人自不敢多說什麼。但是現在不僅失敗了,還是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