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感知痛苦的?腦海裏不自覺會浮現一串疑問。什麼是痛苦什麼又是快樂,是誰給情緒下的定義和標準。怎麼算痛苦怎麼算快樂?我更喜歡用相對這個詞,快樂是相對於痛苦來說的,好比山區裏的孩子手捧一碗熱騰騰的餛飩可能就是快樂,而對於發達城市的富人來說今晚隻能吃一碗寡淡的餛飩可能就是痛苦。今天又從行李箱翻出了即將帶回國的馬克杯,明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突然想為此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往返於我行李箱的馬克杯》,時常控製不住自己的腦洞,為了一點小事就會糾結焦慮沒日沒夜的不睡覺思考,可每次思考的結果都是沒有結果。我的經典口頭禪是沒啥意思,沒什麼想法,朋友卻總會回懟我一句其實我的想法可多。我總是漫無目的做些無意義的事情,做完之後又覺得自己渾渾噩噩浪費時間,於是沉溺於互聯網絡,吸取各種“雞湯”自我安慰,什麼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什麼人生要學會享受當下,什麼人生沒有必要一定吃苦,浪費時間也不應有愧疚感,我承認這些理論對我是有催眠作用的,我也很讚同這種好的心態,可是我卻無法實際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
曾幾何時我的人生規劃也是快樂就好,可是人生大多數時間我並不快樂,或許是我沒有找到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一再試錯,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年輕不怕失敗,可是我卻一直害怕失敗。最近一段時間,反反複複思來想去,將一切發生在我身上不好的事情歸因於原生家庭的不幸,我覺得是不恰當的,我應該進行自我反省,但不應該抱著批判的態度。有時候會將自己定義為“廢物”,三十幾歲卻還隻有十幾歲的心智,否定自己過去的一切努力,又憎恨當下止步不前的現狀。大多數情況下我可以理智客觀的看待一個問題,但唯獨麵對自己總是不夠客觀不夠理性,迄今為止我都沒能好好認清自己,肯定自己,接納自己,我一直不敢麵對內心真實的自己,前段時間朋友建議我拿本本子,將纏繞內心糾結不開的問題一一列出來然後再一一作答,當我真的按照他的方法去做,有了答案之後發現對自己真的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是否有勇氣直麵內心的恐懼或許就是現階段所麵對問題的根源。總是糾結搖擺於再努力一把和徹底躺平之間。我本身是一個好麵子,爭強好勝,野心勃勃的人,可是飽受社會的毒打之後我開始怕了,當我想休息一段時間的時候卻發現沒有退路,隻能跌跌撞撞一路向前。七八年的時間,頻繁的流浪於國內國外各大城市,我就像一株蒲公英,風吹到哪裏就在哪裏散開,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好的機遇,我開始害怕努力,因為努力意味著要付出行動,成功了我會開心但我又是個輸不起的,權衡利弊之後我開始覺得隻要不努力就不會糾結於成功與否,腦海裏有兩個小人一直在打架,一個說我要努力,萬一成功了呢,另一個說我要躺平,當今社會普通人已經很難靠努力逆風翻盤了。很多人會說我這種人就是想的多做的少,我承認我是有點矯情,可我總覺得不該盲目去做一件事情,思慮周全從來不是一個貶義詞,盡管我相信怎麼可能麵麵俱到,很多問題真正遇到過後再去想辦法解決也為時不晚,可我總是控製不住去假設去自尋煩惱。
我不太相信人與人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於是我便把自己的痛苦、迷茫落到紙上,我有寫日記的習慣,雖然隻是流水賬,我不會記錄當下的心情也不會去留下觀點和評論,我想等我老了之後翻開日記本,看到的是年輕時候的種種,每個年齡段對待事物的心態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不加太多評論,隻是當作看客來看待我這草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