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元宵剛過,他隨同村在廣州白雲區某個廠房工地上做泥工學徒。稚氣未脫青春少年在烈日下依然活力四射,不,這是他的本色,窮人家的孩子習慣了苦力的辛勞。
他叫龍宇,剛剛16歲,家中排行老三。輟學了,初中畢業了成績一般,家裏條件很差,父母算是年老得子,姐姐們都出嫁,家中條件也一般,無力照顧娘家。農村的孩子懂事得早。小小的學徒50元1天,幹的無比起勁。他有個小小的夢想,存幾萬塊錢蓋一棟新房,因原住房是那老式土磚瓦屋,下雨會漏雨,所以不知疲憊的幹活,討好師傅王秋生。王秋生跟他是同村的,比他大十多歲,是一個技術很好的瓦工。家裏條件也很好,年輕輕的就娶了媳婦,現在小孩都生了三個,家裏房子也翻蓋了。手頭還有十多萬,龍宇很羨慕他。
小宇 小宇 拉幾包水泥上五樓來,師傅秋生在外牆架上高聲大叫。哦,好,馬上來。龍宇身高體壯,立馬拉人力鬥車去水泥房。水泥一百斤一包,扛了五包,疊在鬥車如一座小山。他拉起來一點不費勁,吊籠門口有內牆打沙漿小工老劉看到這一幕,喲,出山虎就是猛,有力啊,龍宇拉進吊籠裏聽到一臉精神。內心感歎年輕真好。關了吊籠門,對開吊籠女司機笑著說;上五樓。司機是個廣東茂名市人,三十多歲,皮膚偏黑,操一囗不流利的粵式普通話。是到五樓嗎?嗯。小宇搖了搖頭。一臉靦腆望著司機操控吊籠上升,龍宇來了這個工地幹了十多天。除了他師傅和幾位不是很熟老鄉說過話,幾乎沒有跟外麵的人聊過天,聽到說白話好新奇,好好聽,師傅說廣東廣西都會說白話,師傅也會說一點,可能待在廣東久了隨鄉入俗吧。吊籠到了五樓,就聽幾位同行師傅再說小宇人好勤快,聽話。他師傅一臉驕傲的指揮小宇拌水泥油好貼外牆磚,這座八層廠房,外牆有六千平方,泥底牆麵被他們大小工十三個人七八天就幹完了,現在貼磚都到五樓了,挺快的,這個房地產行業慢慢火紅,做工單價也水漲船高,大家在這兩年都掙了錢,做大工師傅們都有排麵,小宇就想他們跟學一樣,有派頭。忙碌的工作有條不紊配合,男女說笑中進不著。工地幹活就是髒,環境不好,但祗不過錢多而且好拿,所以大多數都是夫妻搭檔,小孩都讓家裏老人帶,沒有老人就寄居親戚家或者學校。留守兒童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龍宇也是這樣長大的,他父親是打沙漿的小工,母親也在鞋廠當剪線工。他寄住在外婆家。讀小學時基本在外婆吃,放假有時間幫外婆幹活。上初中就住在小鎮中學裏沒有回家,星期天放學有時回自己家也有時回外婆家,自由的很,反正父母平時很小照顧,小小年紀就懂了人情冷暖,寄人籬下那種感覺,也造成他性格內向,不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