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章 回薊城(1 / 2)

初平二年八月,袁紹雖然脅迫韓馥獲得了冀州,但是這還遠遠不能滿足他的野心,他得知豫州刺史孫堅帶兵去攻董卓,現在豫州無人統領後,便派周昂領豫州刺史,進襲豫州。並且要求丹陽太守周昕這周昂的哥哥,幫周昂去占領豫州。而在曹操處的周喁的知道這件事情後,便離開了曹操,因為現在他可是和孫堅在一起,怕孫堅找他麻煩,因為他可是周昕、周昂的親兄弟,然後他便去到周昕那裏了。

同年,孫堅知道袁紹派兵來奪他的豫州時,感慨萬千——

“我們同舉義兵,目的是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賊將被掃滅,內部卻如此爭鬥起來,我跟誰戮力同心,回天轉日呢?”

孫堅說完後仰天長歎,接著淚如雨下,然後他不得已提兵回戰周昂,使得第二次討董聯盟出現了龜裂。

同年,孫堅這員猛將走後,以朱儁為首的討董聯盟就破裂了,各路諸侯紛紛離散。

同年,由於討董聯盟的破裂,曹操便隻好回轉河內投靠在袁紹麾下,而袁紹則命曹操帶兵來到袞州在濮陽大破黑山軍白繞部,擊退了黑山軍,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曹操便改治武陽。而曹操之所以能在東郡占住腳,第一是因為他以前當過東郡太守,有人脈;第二是因為袁紹在背後的支持,畢竟現在曹操還算是和袁紹屬於同一陣線。但是有一個人卻不高興了,這個就是袞州刺史劉岱。因為東郡可是他的地盤,憑什麼讓袁紹來表曹操當太守?所以,在劉岱的命令下,他麾下各郡太守紛紛蠢蠢欲動,一場袁紹與劉岱之間爭霸中原的大戰即將爆發。

同年,陶謙屬下下邳相笮融督管廣陵、下邳、彭城運糧,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造大浮屠寺。

而大浮屠寺可容三千餘人,又以信佛免役作號召,招致人戶五千餘,史記載“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裏,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而笮融此為雖是侵吞三郡糧食,但觀其之行事排場之大,不可能不為陶謙所知,可見這是出於陶謙的默許,笮融才有如此膽量。因為陶謙打算利用佛教來抵禦太平教對老百姓的影響力,但是怎樣才能盡快發揮效力呢?自然就是建築佛寺,廣布恩德了。

在這個天災年,為何陶謙能有這樣的財力和物力呢?因為他在中平六年擔任徐州刺史後,就表下邳人陳登為典農校尉,在徐州境內實行屯田。陳登一上任便“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在陶謙、陳登的努力下,徐州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收獲“粳稻豐積”。而徐州屯田比起曆史上公孫瓚在易京、曹操在兗州的屯田早六年,可稱漢末第一個想到屯田解決糧荒之人。

而關於佛教問題,其實在西漢末年便已經傳入中國了: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的王太子安世高至漢,而他在漢二十餘年,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十二門經》、《小十二門經》和《百六十品經》等。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至洛陽。支氏少習華語,精勤持戒,誌在弘揚佛法,因居洛陽譯經。自建和元年至中平三年先後把《李闍佛圖經》、《般若道行品》、《般若三眛經》、《首楞嚴經》等二十一部佛經譯成漢語,其中大乘、小乘約各居其半。

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天竺沙門竺佛攜梵文佛經至洛陽,與人合作,譯《道行經》為漢文,至中平六年,又譯成《般若三眛經》。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沙門支曜居洛陽譯佛經,先後譯成《成具光明經》等十一部。

康巨譯佛經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沙門康巨於洛陽譯《問地獄事經》為漢文。

陶謙擔任徐州刺史年間,北麵的青州、兗州黃巾之亂此起彼伏,徐州卻是太平無事,“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這都是陶謙大行屯田,推廣佛教之功。

“主公,我想到嚴綱將軍的真番師去任職。”

當公孫瓚還在襄平太守府時,牽招便上門向他這麼請命著。

“哦?”

公孫瓚先是疑問了一句,盯著牽招看著。因為他知道牽招在投靠他之前發生的那段蔡琰被劫的事情,所以他在內心裏想牽招是否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才打算去真番郡嚴綱麾下,因為他那誓掃清胡患的誓言以及讓很多人知道了。

“好吧!你可以和第十七團一起去真番郡。我聽說你因為先登紇升骨城,所以因功封為司馬了。這回你去嚴綱哪裏想因功而獲得什麼官職?”

然後公孫瓚便同意了牽招的請求,並且笑著向他這麼詢問著。

“招不求官職能有多大,但求一生征胡!”